傣族的竹筒茶曾經也叫姑娘茶。姑娘茶原是當地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之所以叫姑娘茶是因為此茶由姑娘采,姑娘制,姑娘送。久而久之,這茶葉就得名為“姑娘茶”。
竹筒茶是居家茶,過去一直是傣家人招待進入家門的客人用的,傣語稱為“臘跺”。
竹筒茶是云南普洱茶的一種。產于云南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和文山州廣南縣的底圩、騰沖縣壩外等地,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西雙版納竹類資源豐富,傣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外,還喜歡用竹子來燒竹筒飯、加工竹筒茶。
竹筒茶是將已曬干的春茶,裝入香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烘烤,約6-7分鐘后竹筒內的茶便軟化,用木棒將竹筒內的茶沖壓后,又填滿春茶烘烤,這樣,邊烤、邊沖、邊填,直至竹筒填滿沖緊為止,待茶烤干后,剖開竹筒取出圓柱型的茶葉。這種“竹筒茶”喝入口中,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葉的芬芳,清涼解渴,非常可口。
另一種制作方法為先將鮮葉殺青,揉出茶汁,再裝入一定規格的竹筒內,邊裝邊搗實,裝滿后加塞蓋好,并在竹筒體上打孔,以利于散發水分,然后放在40℃左右炭火上慢慢烘烤,隨時轉動,直至足干。冷卻后剖開竹筒,用印有規格商標的牛皮紙包裝。
筒茶品質優異,外形呈棒狀,具有芽葉肥嫩,白毫特多,湯色黃綠,清澈明亮,香氣馥郁,滋味鮮爽回甘的特點,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獨特的香竹香,令人陶醉。竹筒茶貯藏兩三年仍保持原有品質不變,若經長年貯藏,可演變形成普洱茶獨特的湯色、香氣、滋味等品質特征。
傣族的竹筒茶還可以當蔬菜食用。具體做法:采下鮮茶用鍋蒸或太陽曬,把蒸軟曬萎的茶葉放在竹簾上搓揉,裝入約30厘米長、碗口粗、一端有節的竹筒內。裝滿后將竹筒倒置讓余水流出,兩天后用泥灰封筒口,發酵二三月后,劈開竹筒,取出變黃的茶葉晾干,裝人瓦罐,加入香油淹浸。隨時可取出當蔬菜吃,還可以炒大蒜或作其他菜蔬的作料。
飲用竹筒茶是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為使筒內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鐘應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筒內茶葉也已達到烘烤適宜,即可停止烘烤。冷卻后用刀劈開,分取適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經3-5分鐘,即可飲用。
竹筒香茶生津止咳且滋味獨特,勞作間隙,砍一節香竹,待泉水燒開,放入竹筒香茶,竹香和茶香繚繞鼻尖,又有綠水青山相伴,想必是回味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