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茶具在唐代獨領風騷,深受國人喜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高水準的燒造技術和清新雅致的藝術欣賞情趣外,與當時崇尚的飲茶習慣也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唐人所飲之茶為餅茶,碾碎煎煮后茶湯呈淡紅色,如果用白色、黃色、褐色茶具盛湯,茶湯就分別呈現出紅色、紫色、黑色,保持不了茶湯的本色,而只有青瓷才能較好地體現茶湯本色。
所以,陸羽認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見《茶經·四之器》)可見,越窯茶具深得陸羽之心,并被其評為天下第一的主要原因就是“宜茶”,試想想,清香撲鼻的茶湯在青蔥碧翠的茶具的映襯下,“半甌青泛綠”,怎不令人心旌搖動,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呢?
然而,這種講究恰情怡趣的茶人眼光當然也有失之偏頗之處,特別是對后代正確認識中國陶瓷發展史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故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就明確指出:“陸羽以瓷色為主要標準(來判別瓷質優劣),只能是飲茶人的一種偏見。”(見《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一冊)
專家也認為,分析瓷器的品位,應從胎質、火候、釉色和制作工藝等諸多因素去作全面性的分析定論,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見余家棟著《江西陶瓷史》)。這一點,是我們所必須了解的。
以素面為主的越窯發展至五代,地位日益顯赫,錢氏王朝壟斷了越窯的部分產區,使之成為中國最早的官窯,燒造的貢品較多,最佳者稱為“秘色瓷”,其胎體薄,胎質細膩,造型規整,釉色青黃如湖綠色。
北宋中期,江南人口猛增,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大量的山林、土地被開發利用,加劇了制瓷原料和燃料的緊張狀況,同時,品飲情趣的改變,斗茶講究湯白盞黑,致使越窯茶具生產日漸衰落,至南宋時已完全停燒,一代名窯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但是,越窯茶具對后世茶具生產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南方的諸多名窯和北方的一些窯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越窯的影響,如著名瓷都景德鎮,宋初燒清的青白瓷碗盞等茶具多為花瓣口,瓜棱腹的仿越器;陜西銅川耀州窯燒造的青瓷碗、盞、甌杯等茶具,就被世人直呼為“越器”。
不僅如此,越窯產品還曾飄洋過海,遠銷至印度、伊因、埃及、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聯系各國茶人友誼的一條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