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紀錄片的蓬勃發展,人物紀錄片的創作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紀錄片創作者對人物的選擇逐漸從精英文化轉向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傳承人的存在而得以繼續傳承,傳承人是文化的主體,同樣也是文化的繼承者,其自身擁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能力、經驗與文化知識,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核心與先決條件,同樣也是推動非物質文化不斷傳承發展的源動力。
從他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人們可以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感受其對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傳承人是“非遺”人物紀錄片的靈魂所在。
“非遺”人物紀錄片與其他紀錄片不同的是它不僅能夠真實紀錄“非遺”傳承人的真實生活,同時在真實紀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基礎上更具有故事性和藝術性,所以,“非遺”人物紀錄片的創作原則應兼具真實性和藝術性。
一、基于客觀的真實性
紀錄片的靈魂是真實性,電影創作之初就是客觀展現生活的原生形態和完整過程。
比如盧米埃爾早期的作品就是對生活的直觀記錄,像《火車進站》《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等,從盧米埃爾兄弟的作品到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再到今天的《美麗中國》《百年巨匠》,紀錄片都是對現實生活的描繪。
紀錄片的“真實性”意味著影片所講述的是與真實人物相關的情境或事件,紀錄片的拍攝者不會對故事內容進行虛無的編撰。
真實意味著事件是客觀存在于生活中的,不會因拍攝者的主觀意念而發生轉變,這意味著拍攝者需要將其真實地展現在紀錄片中,不能使紀錄片中的鏡頭帶有個人主觀色彩,這無疑增加了拍攝者的難度,但事實上這卻是紀錄片拍攝者必須遵守的規則。
創作者在記錄傳承者的生活時,應給予足夠的文化尊重,從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角度出發完成紀錄片的拍攝,不能將其自身對文化或傳承者的主觀看法融入到紀錄片中,要站在尊重文化,尊重歷史的角度來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故事以紀錄片的方式進行影像化保護,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人身上的匠人精神。
二、具有故事的藝術性
在“非遺”人物紀錄片中,其敘事的過程往往帶有故事性,更多的是呈現傳承人的內心活動,紀錄片創作者選取拍攝對象時,就要對人物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和了解,就需要對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和思想有著獨到的剖析和表達,從而挖掘人物獨特的個性與特征,將人物命運的戲劇沖突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敘事中。
用具體直接的影像畫面將傳承人的個人特色鮮明地展示在紀錄片中,能夠有效增強紀錄片中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涵和對觀眾的吸引力,同時可使紀錄片更具藝術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物紀錄片的創作者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主觀地拍攝和編輯故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主體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
紀錄片創作者尋找素材、拍攝素材、選擇素材進行創作和加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給畫面提供足夠的色彩空間,利用音樂等元素對紀錄片的氛圍進行渲染,使其更具感染力。
例如紀錄片《璀璨薪火》中展現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的群像,影片一共拍攝了國內近150位非遺傳承人,從柴米油鹽到金銀銅鐵,抑或文房四寶,鏡頭里既承載著千百年技藝傳承的深沉厚重,也散發著日常生活的平靜曠達。
每一集紀錄片中的文化傳承者會在紀錄片的末尾將自己的感悟精簡為幾句話傳達給觀眾,以便觀眾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承者之間的深厚情感。
三、兼具真實性與藝術性
紀錄片的客觀真實與主觀創作并不是二元對立,在一部完整的紀錄片中,創作者在從現實中獲得素材的同時又有著極大的發揮空間。
例如,拍攝時創作者并沒有24小時完整地記錄主人公的每個細節,而是在后來的素材處理中進行選擇,以此來體現創作者的主觀審美,因此這部紀錄片就兼具了真實性與藝術性。
簡而言之,紀錄片的故事是基于客觀事實的,他以一種真實的表達方式將主人公的生活記錄下來,并通過各類藝術手段賦予其故事性與趣味性。
創作者在拍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體的紀錄片時,不僅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進行還原與塑造,更重要的是賦予紀錄片故事性,使觀眾可以從紀錄片中了解到傳承人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面臨的困境。
對創作者來說,拍攝傳承人的工作生活并不是拍攝的難點,難點在于該如何以此為切入點在紀錄片中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非遺”人物紀錄片作為一種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其審美特征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富有審美意義的視角來闡釋現實生活的美,在現實的原貌和象征意義之間尋找一個匹配點,從而表達創造者的意愿,使這些記錄的瞬間呈現出一種超乎現實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