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始于西漢,西漢以后,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種烹飲方法。
一煮茶法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飲。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葉煮飲,唐以后則以干茶煮飲。晚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云:"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飲者無異也"。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術日益發展,餅茶(團茶、片茶)、散茶品種日漸增多。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舊習依然難改,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較流行。唐代煮茶,還會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宋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鹽酪椒姜與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并加以環攪、沸騰則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
五代、宋朝流行點茶法,從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漸趨衰亡,南宋末已無聞。
三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于五代。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并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明時也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普遍用壺泡,現今流行于閔、粵、臺地區,"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壺泡法。時至今日,煮、煎、點在少數深度愛好者中還有人會用,運用最廣的還是泡茶,衍生出了更多方便快捷的泡茶方式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