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庭”居民活動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街道大郊亭社區,升級改造之前是社區內的一個地下閑置空間,社區希望通過對此地下空間的改造,創造一個供居民交往和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原有場地使用面積約300平方米,因為是住宅樓的地下空間,承重墻體較多,空間格局無法做大改動,而使用需求又關聯到老人、兒童、業主委員會、社區社團等多方人群。本案不同于以往設計實踐的是,設計的伊始是由社區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組織的居民議事會議而啟動的。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社團代表、居民代表與建筑師通過若干輪的議事會議,共同制定了設計的功能任務書。
基于地下空間改造的社區中心,如何將使用者從地面的戶外庭院自然引入地下空間是貫穿設計全程的另一重點。考慮到該社區對文化教育的重視,設計中將地下空間的路徑動線以閱讀為主題貫穿,設置了一面總長度為28米的書架墻,從室外入口一直延伸到中廳空間。書架墻的設計一方面發揮該社區多達六千冊圖書的藏書優勢,另一方面也能夠讓閱讀和學習成為每個社區居民都可以輕松參與的日常行為,這也是在社區中提倡“共享”的價值所在。
在采集和梳理了多方的使用需求之后,我們將場地分成了社區教育、社區組織、兒童活動、老年社團這四個大的功能區塊。確保各功能區域動靜分離的同時,我們設計了一個共享中廳對各部分進行連接。中廳為多功能活動室,可以分時段為任何一個功能部分提供使用空間,從而滿足聚會、沙龍、教學、閱覽、游戲活動等多種延伸和彈性的使用需求。中廳的發光頂棚的運用,也試圖營造出一個室外感的中央院落,從而化解項目所處地下空間的不足。
此外,由于本案的使用者是以社區中的老人和兒童為主,我們采用了坡頂“小房子”作為各功能區域的空間營造符號,附以溫暖木質和明快清爽的色彩來表達社區活動中心作為一個“大家庭”親和力。
“大家庭”社區活動中心的發起、設計和建造,歷時大半年時間。對于建筑師而言,這是一次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它要求建筑師在設計之初就要與各式各樣的空間使用者們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通過建立一個清晰的空間邏輯來平衡和協調多方訴求。它使我們反思如今這個時代建筑師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參與式設計的可能,“共享、共創、共治”是新一代基層社區服務組織的工作準則,也是建筑師能夠借用空間設計實現社會價值的所在。
小編看完項目不得不贊嘆:非常好的設計!社區居民擁有這樣高大上的閱讀和活動空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大郊亭“大家庭”社區活動中心
業主: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勁松街道辦事處
建設地點: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街道大郊亭社區
設計單位:MATOffice(北京超級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300平方米
建筑層數:1層
設計團隊:唐康碩,張淼,黃思遙,曹玄,宮婷,姜凱東
設計時間:2015.11—2016.04
建成時間:2016.07
圖紙和文字版權:MATOffice(北京超級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攝影:唐康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