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壁畫?它是人類裝飾在建筑物四周墻壁或頂壁上的一種繪畫的特殊樣式。若要追溯其源頭,可能要與史前人類生活時期的巖畫聯系起來。
巖畫,中國遠古時代壁畫的濫觴,星星點點,狀同稚童涂鴉,不屬于嚴格意義的壁畫,頂多是原始性的記錄而已,因其久遠,身價也就扶搖而起。
在山西,未發現有大面積的巖畫遺存,僅在吉縣一帶有過零星的發現。而后來壁畫在古代人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與功能,慢慢自動合并,歸為兩類:
一是對人類本身所處環境的裝飾,二是在宗教崇拜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之所以我們至今發現的古壁畫幾乎全都在寺廟或墓葬中,也就是此理。
山西至今發現并仍然保存較好的古代壁畫,總面積竟多達2.5萬余平方米。從漢代開始,經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環環相扣,其風格既有傳承亦有變化,不僅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繪畫特征,而且對于美術以及社會、宗教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
有關壁畫的繪制方法,最早見于東漢蔡質的《漢官典職》:“尚書奏事于明光殿,省中書皆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畫古烈士,重行書贊?!?/span>
即首先在墻壁上抹涂內摻胡椒粉的泥,再以深色勾畫邊線界格,繼之繪往古賢烈之士,并榜題贊語。
這種傳統的繪制方法一直為后世沿用,宋元及至明清有變化?;境绦蚓褪窍仍谑诨虼u墻上抹一至二層黃土麥秸泥,再涂內摻麻刀(古時麻絮等物作為建筑表面的填充)或砂子的細泥,待泥干燥后,始繪壁畫。
然而,山西卻保留有這之前漢代的壁畫實物,這就是平陸棗園漢代晚期墓室壁畫《牛耕圖》與《耬播田》,看來,山西壁畫早已粉墨登場。
南北朝時期壁畫仍然延續了墓室壁畫精髓,山西北齊墓葬壁畫近年來成為古代東方藝術世界最吸引人的藝術品種。
太原王郭村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齊名將徐顯秀墓葬壁畫,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和死后飛升的空幻境界,形象生動,色澤艷麗,線條流暢,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現存壁畫中,分量最重、數量最多的是寺觀壁畫,寺觀壁畫大多是土坯泥墻上彩繪的壁畫。
唐代以后,佛教和道教發展漸趨鼎盛,隨著寺觀的廣泛興建,壁畫繪制十分普遍,宗教藝術開始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山西由于擁有豐富的古代建筑資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貴的寺觀壁畫遺跡。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是為數不多的唐代寺觀壁畫遺作,雖然畫面殘損,但畫藝頗精,珍稀之至,堪稱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的開篇佳作。
平順大云院彌陀殿壁畫,為中原地區五代時期寺觀壁畫的孤例,填補了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發展史上的缺環。
依附于建筑的壁畫從宋代開始較多地保存下來。山西現存宋遼金時期壁畫最能引人入勝者,莫過于這些壁畫忠實的生活取材,如繁峙縣巖山寺的壁畫則描繪了金代一群兒童聚在一起看皮影戲和人們利用河水帶動石磨磨面的情景。
元代山西壁畫現存9處,芮城永樂宮壁畫為此階段藝術水準集大成者,不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體系,而且成為一部歷史人物的圖像總匯。
永樂宮位于山西省芮城永樂鎮,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就生于此地。永樂宮壁畫反映了中國古代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壁畫藝術。它既保存了前代的優秀傳統,又在某些方面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時代的風格特征。
永樂宮壁畫在某些方面豐富了中國壁畫創作的積累和創作經驗,也影響了后世宗教壁畫的創作,從明清寺觀壁畫和水陸道場壁畫中都可以看到永樂宮壁畫的影子。
明清兩代刀兵之禍漸起,性命攸關之際誰還顧及那些雅興,神州上下壁畫繪制已漸趨衰微,藝術水平明顯下降,畫面構圖和任務造型亦有千人一面之嫌。
而明清時期的建筑幾乎遍及山西城鄉,壁畫也隨之海量保存下來,卻保留著一部分具金、元代鮮明風格的作品,畫風清新自然,無雕飾造作之痕;宏闊大氣,氣勢如虹,堪稱中國古代壁畫藝術接近尾聲,行將收筆前的最后絢麗篇章。
山西境內的明代寺觀壁畫近6000平方米,內容多為佛、道或風俗神志。
不過,也有一些反映社臺圍裙的生活內容,如新絳稷益廟正殿內的教民稼穡的壁畫,題材新穎,人物、衣著、體現濃郁的百姓生活氣息,與宗教壁畫風格截然不同。
山西現存清代壁畫萬余平方米,盂縣圣母廟中的“圣母出行圖”和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內的佛教壁畫,是其中佼佼者。
敦煌藝術,光芒太甚。世人皆知敦煌壁畫,卻不知山西壁畫的價值,同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傲絕孤峰。
從公元366年開始,敦煌壁畫一直延續了1600多年,從北魏到元代,沒有哪幅壁畫留有署名。后人分析敦煌壁畫創作者都是普通畫僧或者畫工畫匠,寂寂無名,無跡可尋。
山西大多都是寺觀壁畫,很多都是官方或是宮廷投資,宮廷畫家參與的,它的投資,地仗制作以及繪畫的精致程度是敦煌所不能比擬的。這些宮廷畫師有的是佛教徒,沒有功利思想,不會抱怨條件的艱苦,每天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工作。
據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教授王穎生講述,巖山寺的壁畫恰恰落在一位金代丞相的故里,此壁畫用了近3年時間由金代大定年間“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完成,有這樣國手畫師投身創作,有如此長時間潛心付出,壁畫水準自然非比尋常。
宮廷背景蔭澤之下,山西古代壁畫,從南到北綿延千里,現存的數量居全國之冠,更彌足珍貴的是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直到明清各個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風格,山西壁畫以其完整多樣、典型獨特、制作宏偉、自主創新且自成一體,高度反映了中國古代壁畫的發展進程。
壁畫其實也是一扇窗,透過壁畫便可以穿鑿時空,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復原那些早已化朽作古的物什,逐一窺探挖掘出兩千年以來社會、宗教、建筑、美術、民俗、體育、陶瓷、服裝等等,內容豐富翔實,形同百科寶典。
山西壁畫堪稱世界壁畫史上的璀璨明珠!即便千年之后,山西壁畫的真跡難免色跡斑駁,但站在傳承文明延續文化的高度,山西壁畫永遠霞光萬道。
為什么山西壁畫藝術和史學價值這么高,卻罕為人知?這是歷史之錯,一大原因是世人從來只識卷軸畫!
美術史論家薛永年直言,“美術史上古代第一本美術理論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其中非常重視壁畫藝術,從宋代開始,到明、清時期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卷軸畫而不那么重視壁畫了。
但是不只是吳道子這樣的藝術大家畫壁畫,到了明清各個階層的畫家都畫壁畫,只是美術史上沒有記載。”這是貫穿歷史的潛規則,從宋代影響至今。靠作卷軸畫賺名博利,而繪制壁畫贏不來現實的功名和金銀。
現存的中國繪畫,幾千年來看到最多的傳統繪畫就是卷軸畫,給人的感覺就是中國古代畫家只會畫小品,不會畫大畫,更不會畫壁畫。歷朝美術史論家都過分抬高文人畫的地位,因此大型繪畫研究就一直不被重視。
再者而言,傳統壁畫難以保護下來也有其自身客觀特點,首先中國廟宇的木質、磚石結構本就不結實,三五百年能保護下來已屬不易。第二是歷史的變遷和近代破除迷信導致這些傳統藝術毀之又毀,蟻蟲腐蝕,加上刀兵戾氣,人間壁畫多已毀矣。
以永樂宮為杰出代表的山西寺觀建筑壁畫為何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一度曾是不解之謎,有人曾歸為神靈庇佑,其實這是古人工匠的智慧之光,像永樂宮諸殿墻身下部砌筑通風孔,對于保持墻體通風干燥、防止壁畫受潮變質功莫大焉。
山西境內的許多宋、遼、金、元壁畫能夠保存至今,與當時科學、合理的壁質構造有著直接的關系。山西寺觀壁畫在土坯或水坯墻外分別抹粗、中、細泥,既易于制作,又利于保存壁畫色澤不失真,如此工藝自成體系,是山西古代獨創且自成體系的寺觀壁畫工藝發明,世代相傳,基本沿襲到清代。
這種壁質雖歷經漫長歲月,壁畫并不疏軟,不失為傳統壁畫技法的成功之處。永樂宮的墻面土跟歐洲文藝復興的濕壁畫進行對比,墻壁本身的完整性是遠遠超于歐洲的。
明代以前,壁畫多是佛教題材,畫壁畫之人都是對佛教文化敬畏的佛教信徒。而明清民國以來,對佛教文化的敬畏之心慢慢淡化,對壁畫的破壞就越來越多。山西為什么還保存了這么好的壁畫,有一個人的名字必須提起—閻錫山。
他是佛教徒,所以特別重視廟宇壁畫的保護工作。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動蕩歲月,曾經有一批批荷槍實彈的大兵庇護過壁畫,軍閥混戰讓子彈飛,子彈卻幸而繞著古剎壁畫飛向他處。這是山西壁畫的造化,也是中國文明史的福氣。
浩瀚史典,有一插曲,格外有趣。佛光寺中有三座繪佛像,蓮座青綠,袈裟朱紅,20世紀60年代在一座佛像后束腰處發現了一幅唐畫,為天王力士降魔鎮妖圖,由于此處光線幽暗,有土坯墻封護,難被人注意,所以歷代裝飾佛壇和彩塑時均未及此,反而完整地保留了唐畫原貌。
對于歷史,這是多么幸運的一件功德事,唐朝人或許算無心插柳的隨手放置,反倒起到了保護作用,讓這幅天王力士降魔鎮妖圖躲過了后世匠人多少次粉刷涂抹。
越高山,跨險灘,驀然回首積淀幾千年的傳統壁畫,我們感嘆先祖的驚人智慧、偉大創造、博大胸懷,保護傳承山西壁畫為代表的古老文化,我們終會發現它絕非前進的累贅,更不是拿來變現成財富的籌碼,它是精神的支撐、知識的寶藏,實現偉大夢想的不竭資源和永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