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數字科技發展和文旅融合,以現代數字藝術化的方式再現東方文化成為文博藝術場所的一種潮流。通過打造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讓更多的年輕人參展、觀展、互動體驗,力求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感官呈現,并由此更加熱愛歷史悠久且豐富的傳統文化。本期介紹《國家寶藏》線下數幻體驗館,通過光影沉浸、互動體驗等展陳方式帶領觀眾走入國家寶藏的歷史隧道。
《國家寶藏》2000平線下沉浸體驗“東方智美”國寶數字體驗展在濟南《國家寶藏》數幻體驗館展出,本次展覽由央視紀錄、濟南華僑城、君看文化、CCTV《國家寶藏》視覺團隊聯合某集體ART+TECH共同創作。
△展場空間體驗層次設計
整個展覽包括沉浸體驗場、國寶盒子、國寶庭院及國寶文創四部分,從呈現形態與歷史背景等多重維度出發,精選了來自《國家寶藏》的9件國寶,以數字化的演繹方式、趣味性的交互體驗,架構出美學感知、知會學習、娛樂互動等多個體驗層次,結合裝置、影像、聲音等多種形式,構建出虛實相生的混合場域,以多感官的方式傳達出國寶中蘊含的“東方的智與美”。
國寶之“美”,傳達的是感性的視覺體驗和美學意境;國寶之“智”,則講述知性的古老智慧與精神內核。“智”與“美”并存于國寶之中,彼此映照,共同構成了一件國寶乃至一個文明的生命與靈魂。
一度熱播的現象級IP《國家寶藏》,讓“國寶”這一從前躺在博物館玻璃柜中的冰冷存在,被一下注入了溫度,釋放了千年的歷史記憶,甚至有幾分可愛親切。如果能回到這些寶藏生活的時代,身處于它鮮活的故事之中,會是什么體驗?
1、“江山新語”沉浸空間
展覽開端,觀眾會即刻墜入《千里江山圖》的數字世界里。
《江山新語》沉浸式影像是與《千里江山圖》的跨時空藝術對話,也是對這一巨作的數字化當代轉譯,以恢弘震撼的視覺敘事傳達出《千里江山圖》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審美觀和宇宙觀。
從解讀原畫層層疊加的繁復繪制過程,到營造游歷于畫中世界的沉浸體驗,再到提取畫中美學元素、抽象演繹其色彩與光影奧秘。隨著影像內容循序漸進的變化,作品形成了對《千里江山圖》從宏觀視角到沉浸視角,再到微觀視角的多維度演繹。
2、以“盒子”建構的空間語言 源自古典園林的媒體建筑
踏入“江山新語”沉浸場,觀眾會意識到包裹自己的并不是一個規則的四方空間,而是由許多巨大盒子的側面所圍合而成。
△《國家寶藏》綜藝節目舞美現場
“國寶盒子”是《國家寶藏》欄目中的重要視覺元素,是每一期國寶亮相的數字容器。擔任此次展覽空間設計的SODA建筑師事務所,將這一元素延續到展覽的空間構建中。
在盒子的布局上,引入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智慧,設計了彼此有機錯疊的8個“國寶盒子”,每個“國寶盒子”化作亭臺樓宇,其連接處則形成回廊庭院。
盒子外部形成沉浸空間,以恢弘的視覺敘事抽象演繹《千里江山圖》中蘊含的美學意境和宇宙智慧;而每個盒子內部,則以定制化數字演繹手段,結合裝置、影像、聲音等多種形式構建虛實相生的場景感,呈現出其他8件國寶各自獨有的美學特點與文化傳奇。
在“國寶庭院”中,以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景窗為靈感,通過數字景觀形成的“媒體建筑”,營造“向內看”與“向外看”兩種感知方式。“向外看”的視角,讓人產生如同身在園林景觀之中,從建筑內部觀察自然的感受。而“向內看”的視角,則通過構建造型各異被解構的景窗,讓人獲得如同身處在園林回廊中,向亭臺樓閣內張望窺視的獨特體驗。
<中國古典園林景窗>
<國寶庭院體驗設計-“向內望”>
從盒子外、到盒子內,再到盒子之間,盒子內外景觀在此發生透疊與對話,同時也將空間本身延展至室外,營造在園林中漫步的曲徑通幽之感。
3、八個盒子,八件寶藏
除了《千里江山圖》,主辦方從形式與內容多重維度出發,選擇了8件寶物藏于8個國寶盒子之中,包括書畫、雕塑、器物、服飾等豐富多樣的呈現形態;同時涵蓋書法、繪畫、文學、音樂、美食、天文、宗教、傳統工藝等諸多文化領域。
國寶盒子一:“瓷裳”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集17種高低溫釉彩于一身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是中國古代高超制瓷工藝的巔峰代表。在該展項中,釉彩大瓶實物裝置被放大置于空間正中央,四扇巨型古窗林立兩側。
觀眾可通過交互桌的互動游戲體驗繁復有趣的上釉工藝,釉彩變化和燒制過程,隨即呈現于瓶身和窗格內。數字影像與實體裝置虛實相生,演繹了華夏歷代釉彩之“技”與“美”。
國寶盒子二:“杯盞流觴”
△戰國銅餐具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可謂與“食”并進,“食”,不僅是吃什么,還關乎怎么吃。主辦方試圖將華夏文明里不可或缺的“食文化”,投射在戰國銅餐具的抽象演繹中。
以“曲水流觴”之態蜿蜒向前的長桌貫穿整個空間,桌面錯落排布的幾十只銅餐具,“漂浮”于歷史長河之上,盤中以動畫影像的形式,一面具象講述從食物來源、烹飪、到餐具用途及宴會禮儀等中華飲食文明,同時通過餐具上星河流淌與銅銹生花的寫意手法,傳達國寶背后歷經華夏五千年演變的“食文化”。
戰國銅餐具的又一精巧之處,在于62件大小餐具之間可以嚴絲合縫并置在一起,才能恰好裝進銅壺外殼中,成為一套可攜帶餐具。所以主辦方設計了一套互動裝置,觀眾可嘗試自行拼裝銅餐
國寶盒子三:“圖騰密碼”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彩陶的代表,誕生于八千年前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其獨特的紋飾中浸染了人類童年對美的觀察與感知。
展場中以覆蓋墻與地的動畫影像,寫意化地將觀眾帶回上古時代。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彩陶瓶散落其中,被“不合常理”地放大,呈現出超越常理的形式感與穿越感。
周邊環境中的鳥、魚、水等自然元素,逐漸流動轉化為瓶身紋飾,充滿“不知何起,不知何止”的律動性,觀眾得以在“游目式”的俯瞰中,充分感知人類的古老智慧和大地灣先民的審美志趣。
國寶盒子四:“織天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其織造工藝是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織錦紋樣與文字中,更蘊含著古人因天利時的宇宙智慧。矗立于空間一側的巨型織機裝置,與傾瀉而下的織錦動態影像相結合,以震撼的視覺感受呈現織錦工藝之美。
鋪天蓋地的星河包裹整個空間,空中五星匯聚,讓人仿佛置身宇宙中心,隨著觀眾的腳步實時交互變幻的二十八星宿,更身臨其境地營造出漫步宇宙的神秘夢幻之感。
國寶盒子五:“山林逸士”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由300多塊古墓磚拼嵌而成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以立體拼圖裝置的形式,在展場中被重新復刻演繹,觀眾通過復原磚塊到相應位置的游戲,讓八位賢士被注入生命。
裝置與影像的虛實聯動,引導觀眾在親身參與中直觀體會磚畫的構造形式和制作工藝,同時更生動地傳達出每位高士賢人鮮明不一的性格特征和隱逸清高的人格風尚。
國寶盒子六:“大唐遺音"
彩繪散樂浮雕
主辦方試圖構建一個空間互動合奏游戲,觀眾通過地面不同的樂器感應點分別觸發相應旋律,從而多人交互合奏一支完整樂曲。與此同時,墻面浮雕人物以影像形式被點亮活化,場景畫面也逐漸完成從盛唐宮廷到民間市井的推移與演變,傳達其精美工藝和歌舞升平背后所唱響的亂世挽歌,也是觀眾與畫中樂女們跨時空的合奏與共鳴。
浮雕中的樂器,以光影裝置的形式排布于空間兩側,像從歷史的塵霧中隱現出來一樣,以當代化的藝術語言實現對樂音之美的抽象詮釋。
國寶盒子七:“玉祭”
△良渚玉琮
玉琮是良渚先民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主辦方將整個展廳設計為內圓外方的結構,變成一個巨大的玉琮,當觀眾走進空間內部,即如同進入玉琮之中。
四周弧形畫壁呈現的動態影像則映射了從玉琮中向外望的良渚生活景象。從日間制玉、耕作等良渚生活場景,到夜晚滿天星河中閃現的神?獸?像與神徽符號,人與神之間仿佛在這晝夜輪轉中完成了精神的對話與連接。
國寶盒子八:“墨跡”
△萬歲通天帖
這是一個被書法覆蓋的空間,隨著觀眾觸發?案各感應區,紗幕上次第浮現出正在書寫的動態書信文字,以恢弘尺度展現了書圣家族跨越四個朝代、多種書體的書法藝術之美。
同時,?案桌面相應位置演繹的動畫影像,還原信中情境和生活瑣事,傳達出看似肅穆莊重的書法作品背后古人的生活日常和鮮活人性,以數字化的手段拉近古與今的距離,為觀眾創造對國寶更為親近的體驗。
在傳統文化美育日漸被重視的今天,美育的價值不僅限于美的震懾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所暗藏的文明智慧。希望“東方智美”國寶數字體驗展在寓教于樂的交互體驗中,使人獲得來自國寶背后真正的美育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