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伴隨“寒露”而至的濃濃秋意,北方層林盡染,南方蟬噤荷殘,正是五彩斑斕的深秋時節。
寒露三候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元稹的“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說的就是寒露三候中的“雀入水為蛤”。
一候鴻雁來賓
自白露開始,陸續就有鴻雁啟程南飛了。到寒露前五日,最后一批鴻雁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古人稱之為“賓”。
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茫茫塵世,歲月悠悠,輕嘆流年,幾十年匆匆歲月,彈指一笑間。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寒露后五日,鳥雀入大海化為蛤蜊,飛物化為潛物。深秋天寒,鳥雀不見,海邊出現蛤蜊,因貝殼與雀鳥很像,古人便以為是雀鳥變的。
感寒露之蕭瑟,聽鴻雁之匆忙,望鳥雀之惆悵。一葉千秋共享,難盡歲月衷腸;雖道真誠已大海,點滴融安康!
三侯菊有黃華
再五日,菊花盛開,遍野金黃。華,通花。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因此說菊有黃華。
《禮記》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的記載。未經寒霜,不染濃烈,讓歲月在不冷不熱的清涼里,舒一口長氣,留個歲月靜好,安之若怡的念想。秋風漸冷,寒露來,菊花黃,愿與君共賞人間時節菊花香。
寒露習俗
賞紅葉
寒露時節,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于二月花”說的也是這個季節。不過,適合寒露觀紅葉的是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以北。可以說,香山是國內最具口碑的賞紅葉地點。北京地區觀賞紅葉的最佳時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寒露時節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
喝寒露湯
秋季干燥,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俗話說“一碗寒露湯,不用醫生幫”。寒露前后,在飲食上需要“減苦增甘”,一些清甜滋潤的湯品最適宜在此時飲用。寒露已至,為家人煮上一碗“寒露湯”,帶上最深的祝愿,唇齒留香,身體健康。
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芝麻,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醫藥學專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評價,可廣泛應用于食療。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芝麻分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諺語說:“嚼把黑芝麻,百歲無白發”,意思是說黑色芝麻養黑發。
秋釣邊
在我國南方,這個時節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可賞花,流行吃螃蟹、釣魚。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吃母蟹
俗話說“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寒露時節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
斗蛐蛐兒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兒的高潮期。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登高
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秋收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
寒露養生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干燥,皺紋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會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
寒露后,氣溫下降,晝夜溫差變化增大,要適時添加衣服,加強鍛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又是一年寒露至,一枕新涼,滿是人間清秋。愿我們在春華秋實的歲月里,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