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極美,在于它四時各具韻味,而說到最優雅的季節,毫無疑問是秋天。它恬靜、豐美、成熟,宛如一位風華正茂的佳人,風韻天成。
最優雅的秋天,當然要做最優雅的事,今天就來分享秋天的十大雅事,愿我們:在溫柔的秋光中邂逅美好,在生活的瑣碎中擁有閑情,活出獨屬于中國人的極致浪漫。
賞秋菊
秋意濃,霜露降,桂花落,秋菊開。菊花,在秋風中開得飄逸瀟灑,留給世人陣陣怡人香氣。無意爭奇斗艷,不爭不搶,熱烈而不放肆,甘做蕭索秋日的點綴。恬靜淡然的美,只消瞧上一眼,秋燥便也是要減了幾分。
“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飲墜露、食秋菊,足以展現屈原的純潔高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已然成為菊花的化身,既有一份與世無爭,也有一身不屈的風骨。“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
春有百花秋有菊,這個秋天,赴一場菊花之約,讓你在暖陽普照的日子里,盡享菊香芬芳的愉悅之情。
觀秋云
林清玄先生曾盛贊:“秋天的云是一種如何的美呢?它是那種繁華落盡見真醇。是無情荒地有情天,是驀然回首的燈火闌珊,是詩歌里輕輕的驚嘆號,是碧藍大海里的小舟。”
秋日宜觀云。古稱:“春云氣潤,夏云詭秘,秋云縹緲,冬云凝重。”四時之云各有不同,秋天的云則格外體貼忙碌的生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的云,豁達灑脫;“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蘇軾的云,悠閑愜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的云,感慨萬千。
這個秋天,且將紛繁雜事拋卻身后,推開窗子,停下腳步,認真看看頭頂縹緲的云,隨云一道,繼續輕盈腳步。愿你每一次望向天空,總能與最美的云相遇。
飲秋茶
都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秋茶也是一年中令人偏愛的茶。這樣的季節,身體天然地需要一盞溫熱濃香,去抵抗由熱轉涼、由盛轉衰的氣溫和物候變化。茶的暖香既熨燙肺腑,清潔腸胃,又與季節相適配,連綴詩意,真是涼風秋雨里最畫龍點睛的那一筆。
張籍曾在詩里提到:“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漿。”許渾的詩里,也有“秋茶垂露細,寒菊帶霜甘”之句。
陸游一生愛茶,他寫的秋茶詩句極多,如:“地爐堆獸熾石炭,瓦鼎號蚓煎秋茶”“鄰父筑場收早稼,溪姑負籠賣秋茶”明代許次紓在《茶疏》里說:“往日無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
秋深有痕,秋茶有韻,郁達夫就深諳這一點:“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鐵觀音,普洱,茉莉花茶,白茶,六堡茶……秋茶,香氣平和,望不穿的秋水,望不穿的沉醉。挑一個慵懶的下午,三兩好友,一壺秋茶,不寒不熱,感受清幽綿長的香氣與音韻,在絲絲愜意的秋風中體味茶給予的美好和溫暖,一杯拂燥,兩杯明心,三杯忘歸。
嘗秋蟹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秋天,是吃蟹的“黃金時期”。因為農歷九月雌蟹的黃最滿,十月公蟹的膏最足。那濃鮮流油的蟹黃,透明豐腴的蟹膏,光想想就要流口水。
蘇東坡直言不諱對蟹的一往情深:?“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陸游也是位嗜蟹人,還以詩記載食蟹經歷:“村場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說:“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他們當年的“蟹會”,“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紅樓夢》里,寶釵也曾提議設螃蟹宴,“極肥極大”的蟹,簡單清蒸,蘸姜醋,配熱酒,一廂人邊吃邊賦詩,實乃人間快活。
秋正濃,蟹消愁。忙碌的生活需要美食的治愈,閑暇的時光需要至味的填補。打開冒著熱氣的蒸籠,趁熱剝開蟹殼,口感綿密如風,鮮香在唇齒間滿溢,所有期待在那一刻得到滿足。
望秋月
古禮有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秋天,連帝王都要去祭月,可見月之于秋天的重要性。秋天的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月。天清云淡,風柔夜靜,在秋季格外開闊舒朗的夜空中,月也亮得格外明媚清麗。所以連禪詩都夸贊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可見,秋里望月,才是最合適宜的賞月。
秋月的美,有“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嬌俏;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醒”的孤涼;有“撩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蒼遠;
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幽懷……而令人愛到極致的,便是秋月里的滿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那圓圓滿滿的美好,慰藉著我們的心。
古人字里的月色就是這樣澄澈晶瑩,慢慢覆過多少過往歲月,掩去滄桑,舉目望去,圓月仍然飽滿燦若新生,從來不曾老去。在秋天來時,賞一賞月吧,月光如水、樹影婆娑、秋蟬彈唱……月光下,心變得無比恬靜,享受著此番良辰美景,情懷亦如水般溫柔。
酌秋釀
如果說酒有性格,那么春釀的酒,是活潑的、靈動的,汲取萬物生機后,再洋洋灑灑噴薄而出。而秋釀的酒,則是豐盈的、內斂的,沉淀了一夏的躁動,緩緩釋放出更為成熟的韻味。
李白的月下獨酌,孤獨也浪漫:“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鮑照的秋夜暢飲,恣意且歡樂:“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夜長酒多樂未央。”林清玄的上乘喝法,有趣亦有情:“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
好風涼月,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皆是飲酒的好時候。有首歌唱著:“讓我再嘗一口,秋天的酒”,金秋時節沉醉于豐收的喜悅,濃濃秋釀留香于唇齒的余味,三杯兩盞,淺嘗輒止,恰至微醺,既解了秋乏,又暖了身心。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聽秋雨
不同于春雨的細密、夏雨的傾盆、冬雨的寒浸,秋雨,在涼意澆打里,特別能讓人聽出嘆息,聽懂相思,聽盡人生。李商隱最喜歡雨落殘荷的暮晚,聽那雨聲,仿佛在傾訴相思:“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納蘭性德在秋雨綿綿的夜里,回想一幕幕往事,心潮起伏:“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教他珍重護風流。”張愛玲說,秋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郁達夫則更鐘情北方的秋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秋天的雨,不再以“勢”奪人,沾惹了草木的情緒,似有無言的述說。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驟雨打荷葉,滴滴點點滴滴,總有一種聽覺上的美。邂逅一場秋雨,看一看雨落,聽一聽雨聲,感受點點微涼中那份專屬于自己的愜意。
聞秋桂
如果植物有“人設”,桂花一定是個撩撥高手。每到桂花盛放時節,“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的桂花便會散發遠溢千里的幽幽香氣,暗搓搓的撩撥著各人心緒。
李清照曾贊其顏:“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王維曾述其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宋之問曾詠其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紅樓夢》曾描繪這樣一個場景:“這里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靜,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
老劇《八月桂花香》,主題曲有句歌詞:“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飄過”。總有一種桂花香,是靈魂的模樣。總有一種靈魂,屬于記憶里的香。其實度過秋天最好的方式是與你坐在一棵桂花樹下,每落下一朵小小的桂花,我們就互相交換一句話。等到花落盡后,我們的頭上都沾滿了黃色的星星,再與你共赴寒冬看雪。
拾秋葉
《淮南子》曰:“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古人是以“一葉知秋”的理念,通過這個看似微小的細節窺見夏秋交替。
范仲淹于邊塞生涯中,看長空澄碧、大地橙黃,秋思綿綿:“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杜牧于夕暉晚照下,賞楓葉流丹層林如染,連連贊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王小波走在秋天的路上,落葉紛飛之際,詩情蕩漾:“路邊全是高高的楊樹,風過處無數落葉就如一場黃金雨從天頂飄落。我心里一蕩,一些詩句涌上心頭。”
在秋天,拾一枚落葉,留一葉知秋,撿一片紅霜,藏一掌金風。在秋天,把落葉夾進書里,給今歲的秋,記一回不老的紅顏,印一次不褪色的流年。看在秋天這么美的份上,時時提醒自己:人間值得。
望秋空
秋日的天空,天高氣爽,風輕云淡,藍天格外開闊,流云分外閑適。馳目騁懷在秋空下,那種悠遠,那種寧靜,讓人生況味都大氣了起來。所以秋空下的身影,最能剪影出一道瀟灑淡遠的哲學意味。
比如劉禹錫的思想境界,就靠一首與眾不同的《秋詞》傳遞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他心中澎湃的詩情,仿佛隨著白鶴一起沖到了云霄,在碧空中盡情馳騁。王勃題寫《滕王閣序》的時候,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借助秋空傳遞出的,不僅僅是他的才華橫溢,更是心性的廣闊,視野的遼闊,思維的開闊,境界的曠闊。
秋天的腳步,聲如窸窣落葉,也似峭厲的北風,把天空刷得更加高遠。這個秋天,不妨放慢節奏,讓生命有所停頓,有所沉吟,在繁忙生活中偶爾抬頭看看天空:云淡風輕為天空增添一抹淡雅,靜謐的秋霞洗去了一天的疲憊,入目即是美,抬眼即是情,你定會不知不覺沉醉其中……
“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悠悠。”秋天的十大雅事,賦予庸常生活以其應有之美。它提醒著我們:秋日美好而短暫,大可把平凡日子蘸滿秋韻,過成一首不負韶華的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