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明成祖登基后,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作為皇家道場的武當山,是如何帶著北國廟堂的堂皇與莊嚴,最終投入南方的山水之間,與山水互動起來的?這種在廟堂與江湖間掙扎的痛苦,讓武當建筑產生了怎樣特殊的藝術表達?
中國古代建筑最重視風水之說,武當山古建筑是最考慮風水的。
風水學考慮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風水學的精髓是強調人與住宅的和諧及自然與住宅的和諧的完美統一。道教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的宗教,道教徒崇拜的“道”,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即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狀態。道教與中國風水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中國民眾信仰習俗中,像看陽宅風水、相墓、鎮宅驅邪等活動,多由道士來承擔。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豐、丘玄清、孫碧云等都是看風水的高手。有這些高道為武當宮觀建筑相地看風水,可以說武當宮觀是中國風水術應用的典范之作。
從中國地形圖上看,武當山山系呈近東西方向展布。山的西北端起自湖北、陜西兩省交界處,東南端到湖北襄樊市,東西長約260余公里。由于武當山最重要的建筑——太和宮金殿坐西朝東,故整個武當山的水口不在山南、山北,而在其東邊。
距離武當山北邊最近的大河是漢江,又名漢水,自西向東環繞武當山北麓;距離武當山南面最近的河流是南河,又名粉青河,環繞武當山南麓,在谷城境內流入漢江。按常規的說法,南河流入漢江的河口,應當是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水口,但是,古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以宏大的宇宙思想、以大風水的視野,來尋覓武當山的水口。
《續修大岳太和山志》說:“太和居荊與梁、豫之交,下蟠地軸,上貫天樞。左夾岷山,長江南繞;右分嶓冢,漢水北回。其層峰疊壑,標奇孕秀,作鎮西南,禮誠尊矣”。根據這一說法,如果按坐西朝東的方位,武當道教建筑的選址大風水的格局是:武當山祖山為昆侖山,少祖山是昆侖山的支脈大巴山脈,案山是大別山脈;左面的青龍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嶺山脈;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巒疊嶂大巴山脈。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水谷地由西向東延伸,武當山正好聳立于其出口處。其東為漢江平原,東北為南陽盆地。向北眺望,是碧波滾滾的千里漢江;向南眺望,是浩浩蕩蕩的萬里長江。由此可見,漢江流入長江的水口——漢口,是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水口。
從中國大風水的格局來看,昆侖山是天地的支柱,與昆侖山相連的山脈都可稱為龍脈。根據龍脈的思想,蒙受沿龍脈流行于地中的“生氣”,可以招來吉祥幸福,因而必須尋求生氣充溢永駐之地。水匯而龍止,有水環抱的地方,不因風而吹散,所以,這種地點的構成,是周圍環山帶水的寶地。武當山系背靠大巴山脈,而大巴山脈向西北連接昆侖山,因此,武當山的龍脈是直接與昆侖山相連的。《圖經》曰:“武當山自乾兌發源,歷關、隴、金、房之地,盤亙萬里而至于斯(即武當山西面的天馬峰)”。從宏觀上看,武當山的別名“太和山”,就是風水術中“元氣”思想的反映。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說:“武當山,一曰太和山”。古代把陰陽會合、天地沖合的元氣稱作“太和”。漢代道家人物嚴遵的《道德指歸》卷七說:“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虛冥”。道家把“太和”看成是“道”的演化、“道”的表現形式。顯然,六朝以前古人以“太和”為武當山的別稱,帶有濃厚的道家色彩。
其含義有四:一是指此山生成極早,即道經所謂“自有太極,便生是山”,因而該山稟太和之元氣,能生天立地;二是指此山山勢象騰騰燃燒的火焰,直上碧空,而水神玄武(神龜)鎮壓山頂,可以起到水火既濟、陰陽調和的效果;三是指此山元氣淋漓,涵藉著無窮生機,太和之氣貫通天人,天地賴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學道之人于此山修煉,“當契太和”。實際上,“太和”一詞體現了中國古人希望普遍和諧——天地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