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藝術的又一個高峰期。在和平又富饒的年代里,工藝往往顯示出超卓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最具唐代代表性的漆工藝中,金銀平脫,讓漆器熠熠生輝,富麗堂皇;螺鈿工藝,將貝的晶瑩剔透與漆的凝重深沉完美結合,使漆器華貴雍容;素髹唐琴,肌理深髓,古樸醇厚;夾纻佛像,氣勢恢宏,大氣磅礴。
金銀平脫
金銀平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器物裝飾技法。工藝利用了金銀延展性能好的特點,將極薄的金銀箔片裁剪出一定的形狀,再雕鏤出豐富細膩的圖案。并用漆或膠粘附于器物表面。然后在其上多次髹漆,待干透后再打磨推光,于漆地上顯露出金銀花紋。因紋樣與漆地平齊,故而得名“金銀平脫”。這是一種將髹漆與金屬鑲嵌相結合的工藝。
▲金銀平脫金絲鸞銜綬帶紋漆背鏡
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載,玄宗曾為安祿山建造新宅,并賞賜給他大量用具。其中有銀平脫破方八角花鳥藥屏帳一具,方圓一丈七尺,金平脫五斗飯罌二,銀平脫五斗淘飯魁二。
又記天寶十年正月一日安祿山生日時,唐玄宗、楊貴妃賜給他金平脫酒海、金平脫杓、金平脫大盞、金平脫次盞、金平脫大瑪瑙盤、平脫匣、金平脫裝具、金平脫盒子、金平脫鐵面枕、平脫鎖子等及其他用具。
由此可知,當時平脫器物的種類十分繁多。有臥具、酒具、炊具、裝具、食器、盛器、陳設用品等。從器物的質地上來說,有木胎、鐵胎、犀角胎、玉胎、瑪瑙胎等。
▲金銀平脫銅鏡
傳世的唐代金銀平脫器物,有很多珍藏于國外。如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金銀平脫文琴及銀平脫胡瓶;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收藏的金銀平脫圓盒;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銀平脫碗等。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唐代金銀平脫器物,多出土于河南、陜西兩省,特別是西安、洛陽兩地。而在其他地區(qū),則極少發(fā)現(xiàn)。
螺鈿鑲嵌
在唐代與金銀平脫齊名的工藝,便是螺鈿鑲嵌工藝。
因其璀璨斑斕的裝飾效果與奢靡浮華的社會風氣大相迎合,尤為帝王、貴族所激賞,進而全面興起。
▲嵌螺鈿云龍紋漆背鏡
螺鈿工藝在西周盛極一時,其后卻沉寂千年,絕少有螺鈿漆器出土。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又重新開始出現(xiàn)。唐代則成為螺鈿工藝復興發(fā)展的歷史階段。
基于唐朝強盛的國力,早期的蚌泡、蛤殼之類的鑲嵌材料,被南海甚至南洋名貴、斑斕的珍珠貝、夜光貝、鮑魚貝所取代。
螺鈿鑲嵌還和平脫工藝結合實現(xiàn)了螺鈿平脫工藝。1955年陜西西安東郊郭家灘419號唐墓中,出土了螺鈿平脫人物鳥獸花草紋漆背鏡。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螺鈿平脫鏡,也被認為是平脫漆器初創(chuàng)時期的代表作。
因其工藝耗費人力物力的復雜程度,絕不遜于金銀平脫,因此也曾被下詔令禁絕。
“平脫”之名自唐以后逐漸隱去,只有螺鈿鑲嵌之名得以流傳。
唐琴
古琴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弦樂器之一,是我國古代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樂器。以傳世唐琴為代表的素色漆器,是唐五代時期髹漆技術進步的實證之一。
唐代漆琴中的漆工藝有力地推動了部分漆藝技法的發(fā)展和形成。同時,也為漆器制作的領域拓寬了范圍。螺鈿平脫應用在制琴上,豐富了唐代漆藝技法的語言。唐代漆琴的發(fā)展直接促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素髹技法的誕生。
流傳在世的唐琴,有經典的九霄環(huán)佩琴、大圣遺音琴等。
▲九霄環(huán)佩琴(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漆佛像
唐代是我國佛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皇帝大多信仰佛教。
先后有八位皇帝,六次以隆重的禮節(jié),迎奉法門寺佛指舍利到皇宮。
每次迎送之后,唐帝均進行規(guī)模驚人的賞賜。并以金銀等稀世珍寶制作寶函,以安奉佛。
漆器中的夾纻工藝也用在了佛像制作上。因此出現(xiàn)了漆夾纻胎佛像等大型的漆器。
由于這種工藝制作的佛像造像輕便,容易載行,不怕日曬雨淋。因此很受佛教徒的推崇。
▲漆佛像
《唐書武后本紀》記載:“垂拱四年作明堂,命懷義作大夾纻像。”
《太平廣記》引王仁裕《玉度堂閑話》:“曾游洪州信果觀,見三宮殿內功德塑像,是玄宗時夾纻,制作甚妙。”
寺廟之盛,使夾纻工藝在佛教造像上得到廣泛運用。當時,興建寺廟、塑造佛像幾乎是一個社會化的工程。佛像造型也具有了唐時代的明顯特點:與魏晉時的秀骨清像相比,唐佛像更豐腴端莊。
末金鏤
“末金鏤”也稱“末金縷”,是始創(chuàng)于唐代的漆藝裝飾工藝。其名源于正倉院《東大寺獻物帳》所載“金銀鈿裝唐大刀”的注記“鞘上末金鏤作”一語。此刀為唐制大刀。
末金,即金粉、金屑。
鏤,即研磨顯露。
鈿,在器物上鑲嵌金屬、寶石、貝殼等。
唐代末金鏤工藝為了積極效仿金銀平脫的裝飾美感,以膠漆描繪紋樣于器物胎體表面,灑金粉、金屑等粘固成紋飾,再涂漆罩平。干燥后研磨直至紋飾顯現(xiàn),最終整體推光完成。
相比金銀平脫,末金鏤工藝的漆飾手法更加隨意流暢、層次分明。裝飾效果也更趨精細雅致、靈動豐富。
末金鏤在流傳到日本以后,起初是作為刀劍鞘的裝飾工藝。經過發(fā)展,后成為了漆器蒔繪技藝。而我國則因為唐代后期金銀平脫的兩度禁絕,導致工藝失傳。
我國幾乎全部的漆藝制作工藝,在唐代流傳至了日本。日本對我國技術的全面引進和吸收,是此后日本漆藝發(fā)展的保障。在我國漆工藝的技術基礎上,日本漆工藝得以迅速發(fā)展。
唐代是我國與日本佛教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鑒真東渡日本。日本目前保留的鑒真漆像,其制作工藝便是我國的夾纻佛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