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非常重視后事,因此在生前就會開始建造帝陵,不僅規(guī)模大、陪葬品多,而且還必須是風水寶地,不過古代帝陵如何選址呢?
有些是參照皇帝個人喜好,或依據(jù)陰陽五行,而有些皇帝則講究地理位置是否合適,選址方式主要分為3種。
古代皇帝選擇帝陵的位置,第一是“地理因素”,例如被稱為“東方帝王谷”的咸陽原,從地質構造來看,南有秦嶺褶皺造山帶,北有陜北地臺,屬于地塹型構造,渭水川流形成沖積平原,從秦漢到隋唐,多達72座帝陵都建于此。
由此可知,帝陵多選在地勢較高、含水巖泥質多,而且透水利差的地方,墓穴就不容易被水淹,另一方面是地形廣闊平坦,而且交通便利,運輸物料也更方便,容易安排陪葬區(qū)與負責建設、看守皇陵者居住地“陵邑”,此外,唐朝皇帝在選址時,比較喜歡氣勢磅礡的效果,因此多選擇以山建陵。
第二是“禮法”,例如位于咸陽原的西漢帝陵,就是按照“昭穆制度”所分布,指的是依特定規(guī)定宗廟、墓地排列順序的禮法,顯示禮法是封建時代最高準則,同樣也約束著皇帝,在《明實錄》記載,嘉靖皇帝想改葬興獻王,選葬大峪嶺時曾說“別在諸陵之次,實為吉壤”,他就表示選址先別管山形地勢如何,最重要的是主從關系,而大峪嶺是主山的從脈,不會僭越,因此是下葬的好位置。
第三則是“個人喜好”,有時皇帝的愛好也會決定帝陵位置,比如秦陵,過去文獻中顯示,秦陵位置南依驪山、北鄰渭水,附近有自然環(huán)境屏障,是最佳帝陵位置,但秦陵考古團隊歷經(jīng)50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此處根本不適合建陵墓,但因秦始皇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因此官員就稱這是風水寶地,甚至還得拚命解決建造陵墓的問題。
例如,秦陵原始地貌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處又有多道山澗峪口,每當下雨山洪暴發(fā),水就沿著地形往下流,威脅到陵墓,當時的人不得不建造長達3500米的防洪堤來掩護,然而200年后的西漢晚期,洪水沖毀防洪堤,導致秦陵受到部分毀壞,在勘探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3條古河道,就是在防洪堤被沖毀時所形成。
秦陵所在位置水量充沛,加上秦漢時氣候比現(xiàn)在溫暖濕潤,因此地下水可能比現(xiàn)在更深,學者推斷,秦陵內(nèi)部可能還有排水系統(tǒng),用于排除豐富的地下水。不過帝陵選址方式也有例外,《元史》記載一個神秘地方“起輦谷”,據(jù)說蒙古帝國和元朝歷代君主都葬于此,雖然無數(shù)學者透過田野調查、衛(wèi)星等技術尋找,但仍找不到正確位置,有學者根據(jù)《蒙古秘史》推斷,起輦谷可能是古連勒古山的漢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