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選址,“非于大山之下,必為廣川之上”,主要原因是大山之下有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廣川之上有水源,具有較高的人口承載力,可以建設較大規模的城市。從古至今,平原城市多大于山地城市,大城市多位于大江大河彎環處和入海處,充分說明了風水的科學性。
一:風水學中對城市選址的具體要求:
《易經》最早論及建筑起源和基本功能,《易經.系辭下傳》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易經》所蘊含的數、義、理等思想,特別是其中的陰陽學說,對中國古代建筑和城市規劃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風水學選址的原則包括著立足整體、適中合宜、觀形察勢、順乘生氣、因地制宜、調諧自然、依山傍水、負陰抱陽以及地質檢驗、水質分析等。這對于建筑、園林的選址乃至村落和城市的選址和規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風水學對于城市選址的大致要求如下:
1注重脈絡的都城形勢。大小不同的城市在空間尺度上對脈絡形勢也各有差異。
2注重水在城市選址中所占的重要作用。水能聚氣特別是呈環抱狀的水最能聚氣。
3要求城市所處交往運輸方便。
古代建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特別是風水的選擇,必須充分地考察和論證,務求盡善盡美
二:西安的都城選址中蘊含的風水學:
縱觀中國歷史,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多數在河流沿岸,從秦以后,各統一王朝的都城也好不例外的建在河流沿岸或靠近河流、山環水繞,并多處要塞、交通便利之地。以眾朝之都西安為例:
在今西安建都的有10個朝代,亦有11朝,甚至14朝之說。但只有四個城址,即西周豐鎬,秦都咸陽、漢都長安、隋唐長安。這眾朝之都也必有建都此處的風水道理。
首先,西安臨邊有九座山:終南山、翠華山、驪山、關山、玉華山、梁山、岐山、天華山、太白山。而中國的真龍之氣,發源于昆侖山脈,一路東來,在青藏高原和祁連山相接,祁連山再接秦嶺,西安處于眾山環繞之中,享有得天獨厚的真龍之氣。
其次,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是中國第二大龍脈,可見這八水也是有情之水,滋潤并養育著西安。按照風水學的說法,風水寶地必須能夠藏風聚氣,水口則是藏風聚氣的關鍵。這九山八水使西安具備了藏風聚氣的最佳格局。
再者,西安四面環山,背靠秦嶺,只有東面有一個出口,是典型的易守難攻之戰略要地。三面環山,一面開口,這個風水上就叫做"安"。所以中國地名就出現長安、西安和固安,所有跟安字有關的幾十個地名,包括延安都是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風水地形。
最后,西安南有四川糧倉,北有游牧資源,物產富饒,民以食為天,正所謂物產富饒才能安定民心。因此,西安作為眾朝之都可以說是與其得天獨厚的風水地理位置是密切相關的。
三:風水學對古代都城選址產生的影響
以西安為例的古代都城的選址中,包含了很多的風水學內容。從取于天象的秦都咸陽到與八卦對照的奄城遺址;從藏風聚氣的隋朝大興城到四象環繞的南京城;從擇中而居的北京城到對稱分布的長安城。都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風水學中所謂風水寶地的影響而修建的,對其地形、地貌、地質、交通、甚至陰陽、靈氣等都作了很高的要求。
同時,我們也要辯證的認識風水學對古代都城選址產生的影響,在肯定其對都城選址產生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要認識到風水學對其產生的消極的影響,例如秦運用天體觀念規劃咸陽城,使得咸陽城雖然充斥著帝都的尊嚴與宏偉,但是卻導致了政治經濟分區過于明顯,城市功能殘缺不全,渭北城區與渭南城區規劃不合理,最終渭南城區的阿房宮與社會尖銳的矛盾不可調和,導致了秦朝的覆滅。
總之,風水與都城選址有密切的關系,雖然講的是風水原理,但其實質內容也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識和生態環境知識,應該說是風水中的精華,無論其是科學還是迷信,其真正的含義在于它所反映的景觀理想,一種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式,值得我們采取以時俱進的態度來吸取這些精華,應用在現代的城市建設與規劃中,創造新的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