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中的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們出入的通道,還是建筑等級的象征之一。今天來了解古建筑中的門檻、鋪首、門環。
門檻
門檻,一般是指門下的橫木。凡古建筑大門入口處必有門檻。門檻跟墻體門窗一樣是古建筑中的組成部分,不承載任何力的作用。古時門檻,高度與膝相齊,通常固定在大門的地坪之上,作用很多,意義非凡。
“門檻是怎么來的?《禮記》有言:“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閾。”意思是做臣子的進入君主的門戶時,應該從門中央所豎的一根短木旁側身而過,不要用腳踩在門檻(閾)上。
門檻,一般稱為地栿,跟墻體門窗一樣是古建筑中的組成部分,不承載任何力的作用。如果是木質的,稱為木地栿。如果是石頭的,稱為石地栿。
在古代,家家戶戶都是木門,地面也大都不平整,所以門的底部與地面無法完全密合,隨著時間推移,木門漸漸腐朽,地面變得坑洼,門縫也會越來越大。然后門檻應運而生,不僅可以更好的起到密合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木門不被刮壞。
門檻如果是石頭的,稱為石地栿。石頭地栿不承載任何拉力、側力、承重力等等作用,它就是門腳下的一塊石頭,作用就是把“屋里屋外”這個區域分開。這種門檻造價十分便宜,一般出現在古代或者近代的老百姓家里。
門檻明確的將住宅與外界分隔開來,同時,門檻既可擋風防塵,又可把各類爬蟲拒之門外,因而實用價值很大,對阻擋外部不利因素及防止財氣外泄均有一定作用,對住宅風水頗具重要性。綜合來說,門檻具有保護門、有聚氣、聚財、擋陰氣、辟邪的作用。
鋪首、門環
門環,在中國綿延了數千年,是集實用、裝飾和門第等級為一體的一種古建筑構件,因而成為中國古建“門文化”中的一部分。門環,俗稱響器,是安裝在房屋大門上的拉手,并供叩門之用,中國門環也常被稱為鋪首或門鈸,但嚴格說來鋪首和門鈸只是門環不同形式的底座。
門環的造型上能夠折射出宅主的身份和地位,是中國門文化中最能體現禮制建筑等級的裝飾符號之一。
在古代,統治階層對不同官階官員門扉上的鋪首門環有著非常明確的等級規定。《明史》中提到:“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面錫環;一二品官門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
民宅不能使用獸面銜環,而是使用底盤為圓形、方形、六邊形、菊花形或梅花形,中央為圓形凸起的鋪首,再配以金屬掛件的門環。
鋪首、門環可以說是大門的守護神,它是的歷史的見證,承載著歲月的光影。無聲地守護著大門,守護著這座房子,守護著一個家。輕叩門環,時光為我們輕輕打開那厚重的歷史之門,走進那塵封的歲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