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南臨南海,北靠五嶺。嶺南地區形成了一種與正統的北方中原文化不同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以當地南越文化為底本,同時與中原文化穩固荊楚文化等周邊地區文化以及國外外來文化的長期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種極具區域風采的地區文化。可以說,嶺南文化是一種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非正統的世俗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建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嶺南原有的千欄構架建筑方式在與嶺北來的抬梁構架建筑方式的碰撞中,逐漸式微。約在北宋時期廣東一些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木構架建筑技術已經成熟,獨具嶺南特色的木構架建筑體系也逐漸形成。與其背景文化一樣,嶺南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受到中原正統的制度影響,但又不完全受其約束。
以整體特點來看,嶺南建筑木構架的梁架是以北方抬梁式為主,兼有地方穿斗式的特點。在具體的構造做法上,不僅有地方建筑的獨特做法,如揭陽學宮大成殿的“五臟內”,而且許多建筑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建筑形制和做法,這些形制和做法在中原宋元以后的建筑中就難以尋覓了。光孝寺大雄寶殿前的月臺保持著“左主右賓”的雙階制;廣州南海神廟山門保持著東、西塾古制。凡此種種,都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貴史料,這些古老的建筑形制和木構造做法對于中國建筑歷史來說更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價值。
透迤的五嶺既擋住了西北的寒潮,又使從南海吹來的暖流不易散去,而且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屏障。
但是,嶺南地區溫暖潮濕的氣候,又使這些傳統木構建筑難以長久保存。木構建筑的構件如果長時間地與濕度高的空氣接觸,或者經常受到雨水的淋洗,就會發生腐爛和蟲蛀。例如,廣東開封縣漁澇鎮的大梁宮,據《封開縣文物志》記載,它始建于唐代,至今已經歷了明成化,清道光等時期的多次重修,但現僅存大殿。整座大殿古風盎然,為明代原構,具有很高的古建文物研究價值。而如今,由于潮濕和早蛀,僅存的大殿也面臨倒塌,現狀堪憂。由此可見,防潮、防蟻技術對于保護嶺南地區傳統的木構建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嶺南傳統木構建筑防潮、防腐的措施
我們知道嶺南傳統建筑的防潮、防腐、防白蟻是相統一的,修復時作者認為應遵循以下思路:
1、分析環境,改善環境。
要分析周圍環境中對建筑防潮、防蟻不利的因素,例如有無排水通道的阻塞、有無適合白蟻作巢的土堆和枯木等等,盡可能改善建筑周圍的環境,創造整潔、通風、干燥的環境,以此杜絕白蟻營巢生長的生態環境。
2、利用藥物,加強效果。
利用現代的防潮,防白蟻藥物,對古建的構件進行處理,能有效地延長古建防潮、防白蟻的年限。有些藥物既有防潮又有防蟻的功效,如CCA、氯丹等,因此,在木構件藥物處理時,可統一考慮,以節省藥物和時間。同時,還要注意使用藥物的處理方式,是浸漬法、噴霧法還是涂刷法等,方式的選用要根據現場情況、施工組織、造價要求來定。
當然,木構件的藥物處理應在建筑木構件加工完畢之后,應避免木構件在防潮、防蟻的藥物處理后,再進行建筑構造上的加工,這樣才能避免藥物的重復處理或使藥物失效。
3、發揚優勢,彌補劣勢。
嶺南傳統木構建筑自身已在多方面形成了適應防潮、防腐、防白蟻的建筑形式,按照“不改變原狀”的原則進行修復,已經使嶺南傳統木構建筑形式在防潮、防腐、防白蟻方面的優勢得到發揚。同時,用現代建筑技術與材料彌補其在防潮、防腐、防白蟻方面的劣勢,可采用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1)材料措施。材料包括鋼筋混凝土、新型防水卷材及優質木材等。
(2)構造措施。主要是通風死角和易積潮節點的構造,使這些構造易于通風和不易受潮。
(3)機械措施。利用現代機械通風,加強防潮效果,可事半功倍。
4、加強管理,正常使用。
傳統建筑修復完成后,還需要加強管理,使建筑處于一種正常的使用狀態之下。定時檢查、清潔,及時發現問題,把能引起木構件被腐菌和白蟻蛀蝕的倪端消除,這樣才可盡可能地延長傳統建筑的壽命。
嶺南傳統建筑防潮防腐實際工程分析——洪秀全故居修復
洪秀全故居位于廣東省花都市郊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市和花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自1959年開放以來,已接待了來自國內外的觀眾達數十萬人次,為花都市的兩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洪秀全故居包括洪氏宗祠、洪秀全故居、書房閣三部分。當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后,清政府就來這里進行大清洗,把這里的房屋全部燒毀,剩下的只是幾段燒焦的墻壁。現存建筑物是1961年政府根據當地客家房屋形式復原的,合計總建筑面積約920平方米,全部為磚木結構,除了洪氏宗祠的墻體是青磚外,其余均為泥磚墻。由于建筑復原時間正是我國經濟最困難時期,所以選用的材料特別簡陋,質量較差、檁條偏細、瓦面較薄,經過幾十多年的風雨侵蝕和97年特大暴雨的災害,故居的建筑物破損情況非常嚴重,瓦面漏雨檁條霉爛及墻體開裂,泥磚風化嚴重,建筑物瀕臨倒塌危險。為了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必須進行緊急搶修處理。
1、修復前對故居的調查
故居的書房閣是屬于典型的嶺南居民三間兩廊式,它是洪秀全小時候受教育的地方。東面課堂的擺設,酷似現代教室,一張教師用桌和十來張學生書桌,整齊排列。天井的左邊估計是教師臥室,右邊是廚房,課堂入口墻面左右兩邊分別有一排古綠色通花粉釉磚,極具嶺南特色。故居前面有一對石獅子,形態一般,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五官已經模糊了。
(1)書房閣受潮損害的情況如下:
a)墻基往上數行泥磚由于潮濕,已造成磚體失強呈粉狀,用手一碰,即似粥狀下掉;
b)大廳檁條底多處發現裂縫,最長達1.5米,最寬達1厘米;
c)南廊東西墻亦發現幾條裂縫,長達2.0米;
d)書房閣瓦面檁條金字架材料偏細小,質量差,瓦面太薄,多處漏水。木材料已經霉爛,金字架折斷;
e)南邊廚房屋面漏水情況最嚴重,屋頂一角的檁條已經霉爛折斷,倒塌下來,現用幾根木條支撐。門和窗也已經霉爛。
洪秀全一家起居飲食的房屋是一排六間的泥屋。西面第一間泥屋是洪秀全居住的地方,現在墻上掛著他的畫像。第二間泥屋是洪秀全雙親居住的,現在沒有對外開放。六間泥屋墻上都沒有開窗,關起房門后,屋內黑燈瞎火且沒有一絲風,可以想像潮氣積聚的嚴重情況。
(2)六間泥屋的受潮損害的情況如下;
a)墻體墻基由于潮濕已呈粉狀脫落;
b)東西縱墻扭曲變形大,前后橫墻分別向外傾斜,上、下兩端相差10~20厘米,造成縱、橫內墻之間拉裂嚴重,裂縫有繼續發展的趨勢;
c)故居瓦面漏水嚴重,特別是后檐部分,瓦面太薄,造成了檁條、檐口霉爛;
d)東面的泥屋瓦面有倒塌之勢,僅靠幾根木頭支撐維持。
洪氏家祠亦是三問兩廊式。門口的石柱和青石板土的雕塑雖然簡單,但頗具嶺南特色,人口廳有一大木屏風,繞過木屏風是兩邊走廊。大廳里有四根柱子,掛著洪秀全用過的文具、武器和農具。
(3)宗祠的情況如下:
a)裝飾和裝修都很簡單,墻體青磚縫比例過大,彩畫已脫落,反映出當時的經濟情況;
b)宗祠的墻體為青磚,所以風化程度沒有書房閣和六問泥屋程度高,但長滿青苔;
c)左邊墻體由于地基的下沉,有稍微的拉裂和向南面傾斜;
d)宗祠前后進的瓦面均有漏水,90%的瓦面霉變,部分檁條霉爛,東、西兩廊瓦面漏雨嚴重,東廊的檁條部分霉爛嚴重,檐口的封檐板亦嚴重霉爛。后進的前檐口已部分折斷,呈塌落狀態。
綜上情況,書房閣和六問泥屋的墻體強度、裂縫寬度都超過了危房的標準,已經屬于危房。洪氏宗祠損壞程度雖不及前兩者,但問題也很嚴重,應從速進行修復。
2、故居的修復
從現場的勘察來看,潮濕是故居損壞的主要原因。體現在:
(1)無論書房閣、六間泥屋還是洪氏宗祠,周圍的排水系統都不完善,書房閣和洪氏宗祠的天井里都沒有排水溝,而且兩者和六間泥屋的墻體周圍沒有設散水和排水渠,導致雨水排泄不暢,從而使潮氣積聚;
(2)泥磚墻的勒腳過低及屋檐出挑過短,致使雨水落地后濺起,輕易濺到泥磚墻上,使泥磚潮化變質;
(3)通風條件并不理想,特別是六問泥屋,墻體上沒有開窗,完全沒有通風,潮氣不能被帶走,加劇了泥磚墻的潮化變霉。
根據《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工程管理辦法》規定,故居的修復將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不改變原狀”是指始建或歷代重修,重建的原狀,即按照現存的歷代遺存,復原到一定歷史時期的法式特征,風格手法,構造特點和材料質地等進行修繕。因為這樣才能保持文物建筑歷史文脈的連續性,更能體現故居的特色。
綜合上面兩個因素,對洪秀全故居的建筑分別定出以下修復方案。
(a)對于書房閣的修復方案如下:
瓦面應該揭掉重鋪,把原來直徑120的檁條換成直徑150的檁條;
在屋面上做出排水天溝,使排水變成有組織排水;
屋檐出挑改為1米;
天井要做出排水明溝和地漏,墻體外周設散水和排水暗渠;
開裂和扭曲厲害的墻體要用泥磚重砌;
由于地基下陷,地基要重新做混凝土地基,同時起到防潮的作用;
墻的勒腳也要做高至400以保護泥磚墻。
(b)六間泥屋的修復方案如下:
墻體、勒腳、地基及瓦面、檁條的修復如書房閣;
屋檐的出挑也如書房閣;
周圍的地面重鋪,下水道重挖,設圍身暗渠;
同時在前后屋檐下的墻體和每間房屋的山墻上,抽掉幾塊磚開窗,這樣的作法,既不變化房屋原來的模樣,又能利于通風散潮。
(c)洪氏宗祠的修復和前兩者相像;
更換瓦面和檁條及封檐板后,對后進塌落的前檐口按原樣重做;
宗祠的地基不用重建,開裂的墻體可以用環氧樹脂進行粘黏處理;
把墻體上的青苔清除干凈,重勾出比例恰當的磚縫。出墻上的彩畫應找匠人重畫;
宗祠的天井應做出排水明溝和地漏,與墻外重砌的散水和排水明渠構成完善的排水系統。
幾棟建筑的木家具如屏風、博古、金鐘、門楣等應該重新制作,然后按原樣涂上油漆。在管理上,建議建筑物應經常開門,以利于通風。
嶺南傳統木構建筑的保護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和支持,一些破損的古老木構建筑陸續得到修復和保護。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防潮、防腐的措施被運用。雖然現代建筑的防潮、防腐的技術已較為成熟,但對于嶺南傳統木構建筑的防潮、防腐仍是兩個棘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