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講究色彩之美,“屋不呈材,墻不露形”是張衡在《西京賦》里對皇家宮殿的真實描述,即我國古建筑的木構(gòu)部分和墻體部分表面都不外露原材料,必須對其進行表面的施油飾彩才能夠進行使用。
在階級社會中,色彩的使用還代表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清代,黃瓦是屬于帝皇專用的,王府用綠瓦。黑、紫、蘭、綠用于離宮別館,或單色,或二色合用做剪邊處理,一般民居只能用灰瓦。
外檐彩畫繪制之前,地仗工序必不可少。地仗是對傳統(tǒng)建筑木構(gòu)件外層的保護性措施,有“一麻五灰”的講究,即一層麻和五層灰,從下往上順序為:捉縫灰、掃蕩灰、麻、壓麻灰、中灰、細灰,之后還有磨細灰和鉆生油這兩道工序。“披麻”是地仗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具有明顯傳統(tǒng)特色的程序,即在灰層上面粘上一層麻,起加固整體灰層,增強拉力,防止灰層開裂的作用。傳統(tǒng)古建筑彩畫工藝主要有以下四大手法:
疊暈
將同一種顏色調(diào)出幾種深淺不同的色階,按順序排列繪成裝飾色帶的方法。用在構(gòu)件外緣時,深色在外;用在構(gòu)件中圖案四周時,淺色在外。當疊暈由淺至深稱為“對暈”,當疊暈由深至淺時稱為“退暈”。
間色
在建筑相鄰各間的同類構(gòu)件上,或在同一構(gòu)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有規(guī)律地交替使用冷暖、深淺不同的底色的方法。在明清時期的彩畫中,以青綠相間為定式。
瀝粉
用膠、油、粉調(diào)成膏,在彩畫上畫突起的線,再覆上明亮的顏色的方法。瀝粉工藝的特殊之處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貼金、銀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華貴的感覺,同時可增加立體感。
貼金
在彩畫的線或圖案上貼金箔的方法。可以平貼片金,也可在瀝粉上貼金,稱作瀝粉貼金,使彩畫顯得金壁輝煌,高貴富麗。
中國的瀝粉、貼金工藝源遠流長,瀝粉工藝是傳統(tǒng)工藝制做的一個花色品種。瀝是指液體的點滴,粉是指用粉調(diào)制成液體,將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時用特制的工具把瀝的點滴加長,形成一種有規(guī)律的,人為的線,這種方法術(shù)語稱之為:瀝粉。
清式彩畫主要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三大類。其中和璽和旋子彩畫為殿式彩畫。顧名思義,這兩類彩畫主要用于宮殿,寺廟等重要建筑上。其特征是畫題程式化,如繪制龍、鳳、錦、旋子等圖案。
清式彩畫在梁枋上的布局(包括挑檐桁)約為相等的三段,中段為“枋心”,左右兩端為“箍頭”,箍頭與枋心之間為藻頭(俗稱找頭)。其中枋心長為梁枋長度的三分之一,每端的箍頭長與藻頭長之和等于枋心長。箍頭與藻頭之間的小三角形部分叫做“岔角”,岔角內(nèi)多畫菱花。這幾部分的分界線條叫做“錦枋線”。
枋心為整個梁枋彩畫的中心。其繪畫母題在旋子彩畫中常用龍和錦文,稱做“龍錦枋心”。藻頭中畫“旋子”,是一種帶卷渦紋的花瓣,北京匠人俗稱“學子”,也叫“蜈蚣圈”。其分配方法以“一整二破”為基本,將旋子畫作相切的一個圓形和兩個半圓形,若藻頭較長,則使圓與半圓分離,其間加上成串的花瓣,每串稱“一路”。一般可加到二路。若藻頭更長,則旋子畫法發(fā)生變化,成“狗咬死”和“喜相逢”。
箍頭位于梁枋的兩端部。其邊線可用金線或墨線。使用退暈稱“死箍頭”;若做“連珠”或“萬”子等幾何紋者稱“活箍頭”。箍頭里面做“盒子”,盒子內(nèi)畫龍、鳳、麒麟等瑞獸。
而蘇式彩畫采用寫實的筆法和畫題。如各種花卉和葡萄,人與動物如仙人、仙鶴等,器皿如鼎、硯等,山水,歷史故事,福壽等吉祥文字。蘇式彩畫主要用在住宅、園林中,清新淡雅,生活情趣濃厚。
從色彩到方位,從建筑體系到裝飾細節(jié),中國古代建筑在各個方面都蘊含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彩畫裝飾的象征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其題材和內(nèi)容上,可分為以下幾類:
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
早在周朝,龍就王權(quán)的象征。后來,這只想象中的爬行動物被神化了:“龍是萬蟲之長”。佛教視龍為護法之神,唐宋時期龍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在明清時期,龍是皇帝的象征。鳳凰最初是由禿鷲和孔雀混合而成,象征吉祥。后來又將其神化:“鳳,神鳥”。明清時期,它被用作皇后的象征,皇后的住所大多用鳳凰裝飾。
吉祥的象征
追求吉祥是各民族的共同心愿,中國民間自古就用裝飾圖案來象征吉祥。例如宋朝的花燈錦就以燈籠作為主題裝飾來隱喻“糧食豐收”的含義。這種節(jié)日模式在宋朝逐漸成熟,并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它已經(jīng)達到了“圖要有意,意要吉祥”的地步。
性格和情感的象征
古人崇尚美德,追求君子之德。例如,在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松、竹、梅“寒年三友”的格局。松樹象征著不屈的意志,竹子象征著自然脫俗的品格,梅花象征著高傲的正直。還有梅、蘭、竹、菊的“四君子”,也代表著高貴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