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是人類的文化瑰寶。進入冬季,天氣越來越干燥,對于一些采用純木、磚木、土木建造的文物古建來說,一旦遇到火情,將會有巨大損失。那么,這些寶貴的文物古建筑一旦起火的話,應該如何滅火?有什么特殊的滅火裝備?在救火過程中,怎樣避免對文物古建筑造成二次傷害呢?
演練是在盡量不打濕文物古建的前提下進行的。首先模擬了園內建筑體量最大,且在半山腰的佛香閣起火的場景。在高處水壓不足的情況下,消防員攜帶體積小、易于操作的便捷裝備展開滅火救援,通過低位濕化保護、中位堵截火勢、形成一個立體滅火網,最終將大火成功撲滅。
而對一些高層的古建筑,在火勢較大的情況下,如果場地條件允許,高位噴射消防車也會加入滅火行動。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作戰訓練處副處長李梓靚:比如特別高一點的建筑,超過二三十米的高度,我們可能還會考慮用舉高消防車、高噴車,打這種霧狀水,從上往下籠罩,把整個古建籠罩在水霧的狀態下。
而如果是古建筑內出現火情,為了保護文物,消防救援人員會使用噴出霧狀水的“細水霧”水槍精準撲救、同時用“滅火毯”轉移文物、再加上“滅火機器人+水幕器具”堵截濕化等方法,最大限度減少火災對文物的傷害。
滅火時如何避免古建二次傷害?
文物古建多是木質結構,而消防人員在滅火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水槍、水炮是否會對建筑物造成二次傷害,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經過反復調研、推演,對于文物古建的滅火救援,消防部門提出了“救早、打快、滅小”的滅火思路,通過攜帶一些“小、快、靈”的裝備,完成對文物古建火災的快速處置。
北京市海淀區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李廣耐:如果大量水打入文物古建,它會對文物古建有一個荷載,會沖擊到文物,造成文物的二次傷害,所以說我們就不用直流水,全部用開花水,還有噴霧水,來進行滅火還有保護。我們重點做兩點保護,一個是文物古建免受火災的侵蝕,第二是我們采用細水霧的這些器材,噴射的全是霧狀的水,能夠第一達到保護的作用,也能達到很好的滅火的作用,避免直流水槍給它造成二次傷害。
文物古建滅火有哪些“神器”
區別于一般的火災撲救,文物古建的滅火都會用到哪些特殊的裝備呢?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作戰訓練處副處長李梓靚: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裝備,叫水球發生器,它主要是用來打出來噴霧的螺旋式的噴霧水,它既能起到濕化保護整個古建的外部,同時也能防止它強大的沖擊力對文物古建造成傷害。這種水幕的水槍,打出來是一個圓形的或者大扇面似的,通過水霧的方式進行阻隔,一個是阻隔熱輻射對建筑物的傷害,也能減少直流水對建筑物的傷害,可以通過水霧高中低立體化地籠罩,把它防護起來,既起到濕化,又能夠驅煙。
由于很多文物古建都是木質結構,一旦起火,坍塌的風險極高,在滅火救援過程中,機器人就要發揮作用了。
北京市海淀區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李廣耐:這個是我們消防滅火偵察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主要用于在有倒塌危險的火災現場。有一定的倒塌爆炸危險的場所,我們派機器人進入偵察,同時也可以滅火。這個機器人,它是兩個功能,前面是一個水炮,可以直流也可以開花,它的旋轉角度是180度,我們的操作員用這個遙控器操控,根據情況就可以滅火,然后隨時把里邊的情況反饋到指揮部,給指揮部做好參謀助手的作用。
如何“量身定制”古建防火預案
古建防火是關鍵,滅火是底線。然而,文物古建的類型繁多,不同的文物古建是怎么進行防火的呢?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作戰訓練處副處長李梓靚:因為每個古建可能類型不同,周邊情況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就要求總隊的各個支隊,轄區的各個支隊都要針對古建要做到一個古建一個預案,通過做完預案以后,我們再去經常性去做一些桌面推演,實地與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聯合演練,進一步檢驗預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