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制度初見于周代的《周禮·冬官考工記》,其中對于都城、宮室、祭祀場所、市場和民居都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當然作為周禮的一部分,說到底目的都是為了加強等級制度,維護周王室權威。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時代的變革,禮壞樂崩,這種等級制度被顛覆。
隨著秦的大一統,建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秦一代在關中和關東修建了大量的宮殿、陵寢、軍事設施,車同軌書同文,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意味著尺度的計算有了統一的標準,有利于建筑的發展。
漢初,在秦的制度基礎上加以改動,皇家宮殿建筑在這一時期已經發展成熟,并形成我國建筑史上第一個高潮,本文立足于秦漢時期建筑史的第一次高潮,加以總結時代建筑之特點。
1、臺基
夯土臺基作為中國建筑三大部分之一秦時期的章臺阿房宮前殿建筑。漢代未央宮前殿眾多文獻表明自東周時期開始到秦漢統一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高臺建筑都是主流。(夯土臺基已經在漢長安城的文章中詳細介紹)
這一時期臺基下有階梯承托或是平緩的步道連接地面,四周刻作若干矮柱以充作欄桿,漢代墓葬的畫像中廳堂和殿前也常有臺階可想其氣勢之恢弘。漢墓室中的臺基欄桿之間常刻水平橫線,用以表示鋪地磚之間的磚縫,這種手法一直沿用到隋唐五代時期。
秦漢建筑皆崇尚高臺,秦都雍城和櫟陽兩地已見臺基遺址,但都不高大。真正意義上的宮臺建筑起始于商鞅變法后。夯土建筑一般在施工前會先挖掘地基,目前多見的深度在兩米到四米之間,然后用打夯的方式一層層向上堆疊,關中地區的黃土質地緊實經過反復夯打會形成緊實的整體,非常適合作為建筑地基(南方地區的土壤就不適合這種建筑模式,原因只要還是土質)。高臺建筑的夯層一般6~8厘米厚根據不同的建筑需求不斷收縮,最高可達十余米高,最后在頂部平面上修建宮室的梁架結構,整體顯得威武宏偉。
高臺建筑的產生具有時代特點,它處在土木結構建筑學不太發達的時代,依靠高大夯土來增加王權甚至皇權的威嚴,同時在實用方面,高臺建筑易于防水排水,也更便于防衛。
長樂宮柱礎
2、柱與柱礎
我國建筑的屋頂與臺基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部分就是柱礎部分,這種結構類似于今天的鋼架結構,只不過古代叫梁架結構。很多古代建筑既是去掉四周墻壁建筑仍然屹立不倒哪怕是最后成了亭子也并不影響安全性,道理就在這種結構的承重上。屋頂的榫卯結構以及覆蓋的瓦件重量全部被立柱吸收并且通過立柱傳達給其下的柱礎,柱礎作為一個寬大平面將力分散到緊實的夯土基礎中,建筑得意長久居住。不僅如此正是這種結構讓它能經受的起各種海拔和氣候的挑戰,中國建筑之所以能自熱帶到寒帶,由沙漠到兩河流域再到濱海地區,在不同環境下始終實用,有賴于這種結構的伸縮性。
秦漢時期柱礎樣式并不多樣,大小變化則比較豐富,這一時期的立柱上下同徑無收殺
由于木頭并非耐朽物質,難以保存至今秦漢時期的木柱形制我們只能通過文獻和秦漢時期特有的柱徑與高比例推斷。
上林苑、未央宮前殿的柱礎石多為粗略挑選的原石,并未經過人工加工,經過筆者調查這種狀況在關中地區的秦漢宮殿中普遍存在,一方面說明鑿石打磨的不易若非一定規格一般建筑并不使用精雕細琢的方法,另一方面說明某些重大工程的工期要求緊迫,沒有時間人力精細加工。
3、斗拱
漢代斗拱,并不如后世斗拱這般科學美觀,秦漢時期我我國斗拱還處在發展時期,大型建筑上普遍設置有斗拱,柱頭上施櫨斗,其上安置安拱兩端各設置散斗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拱心之上突出一塊,類似枋頭。這種形式延續至唐代,唐代以后的建筑中不曾見過。明器中斗拱出現的頻率很高,關中地區出土眾多陶樓斗刻畫出了秦漢時期的斗拱,每自墻壁出拱或者梁承接櫨斗,其上加拱,其間也有于立柱上增加櫨斗的,“一斗三升”十分普遍。
漢代斗拱形制已經形成,結構比明清甚至隋唐時要簡單的多,且有些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例如轉角處斗拱如何銜接,斗拱部件的形制并未多樣化等等。
前面提到秦漢建筑的地面建筑已經找不到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建筑是中晚唐時期的。雖然我們也在努力的做復刻漢代建筑的準備,但是說實話準備工作十分繁復,搜集的實物資料也以屋瓦鋪地磚柱礎為主,類似梁架結構這樣的木質部件肯定是找不到的,所以只能從其結構入手,用今人之手法重新塑造其筋骨再施以原來建材還原其血肉。
4、門窗
秦漢時期的門窗實物目前僅見于發掘出土古墓內,多出現在明器墓內壁畫、墓門等處,多地出土墓門厚重而短小,門上刻有鋪首做饕餮銜環妝,后世明清常見的墓門形制在這時已經大體確定下來。
窗的形狀同門相通,多見于墓室,秦漢時期窗以長方形居多,偶有三角形、圓形窗與窗之間設有窗欞,與今世之門窗略有不同,更加暢通寬大。
5、屋頂
中國古建筑的方方面面都有程式,這可以看做的儒家等級制度的體現,也可以看成最早的行業規范。
在中國古建筑中,歷代對屋頂的營建都十分下功夫,屋頂是建筑物的冠冕一點不為過。
四阿、九脊、攢尖、不廈兩端,硬山,這五種常見規格在漢代就已經初具規模。
屋頂用筒瓦與板瓦相互套接,最外端施以瓦當裝飾,紋飾及形制公眾號前期文章皆有論之。
屋頂兩坡相交之處,皆用脊瓦覆蓋,秦漢時期脊多平直,偶爾也有兩端翹起的個例兩端多裝飾以瓦當,目前為止秦漢時期的建筑還沒有發現過鴟吻
在漢代眾多留存的遺物中,雖然大多數屋頂坡面及檐柱為直線,但偶爾也能看到屋頂有起伏者,
班固的《西都賦》“上反宇以蓋載,激日景而納光”,描述的就是出現起伏的坡度??傊痪湓?,漢代屋頂的坡度和當時建筑工藝的局限性和斗拱的發展都有關系,并不能單純的歸結于時代審美的不同。
6、雕飾
雕飾的題材可以分為人物、動物、植物、文字、幾何紋等等,動物紋飾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最為常見。秦漢時期的雕飾工藝相交后世并不發達,但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如馬、鹿、魚都是當時人們很喜歡的裝飾題材,再比如,文字多施加磚瓦上。幾何紋常用有錢紋、繩紋、菱紋、S紋等等。
綜上;秦漢時期建筑的特點我們總結出以下三點特征:
第一,審美和政治倫理的統一
“房子是用來住的”秦漢時期建筑作為帝王居住的場所,審美裝飾方面一定是精巧絕倫的,同時還會依托建筑強化王權,通過高聳的闕臺廣闊的樓閣屋宇讓人臣服,在審美性和政治倫理統一這一層幾乎所有朝代都承襲秦漢時期的建筑理念,“非令壯麗無以重威”。
第二,人文主義和自然觀念的統一
建筑作為一個整體,其中會包括構圖、形式、風格和尺度,縱觀秦漢時期的建筑風格和構圖形式,無不是從最基本的審美出發,動物、云朵、太陽月亮這些紋飾也都選材于自然,沒有什么不可理解或者脫離生活的題材和形式。
第三,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統一
秦漢建筑的整體性體現在它們往往是以一個整體出現的,秦咸陽宮漢未央宮,都是一個集合各種功能于一身的綜合體,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單個房屋,從外到內,從色彩到裝飾,每一個部分都是不可分割同時又能靈活變化的,充分體現了秦漢建筑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統一。
中國建筑是延續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已經形成一種藝術系統,許多建筑本身便是我們文化的代表。除非我們不知道尊重自身的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我們便不能忽略本國建筑的研究。
為什么從清末到今天,我們對本土文化的重構復興如此執著,其中當然有優越感喪失的不甘,但主要的還是對于自身文化保護的覺醒
中國自古以來,亡國之禍疊現,文明何以延續至今天?唯國亡而學存。
建筑作為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組成部分,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時刻反應著我們的時代。中國建筑之所以能自熱帶到寒帶,由沙漠到兩河流域再到濱海地區,在不同環境下始終實用,有賴于這種結構的伸縮性。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文明傳播和地理標志的確定背后是傳統建筑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古代建筑藝術的傳承大多沿襲師徒關系,這些匠人雖然留下了許多輝煌的奇跡,但在理論上卻多少解析和程式化的杰作,尤其秦漢至隋唐之間歷史。因此當一個時代過去另一個時代誕生,多因為王朝更迭對前朝奇跡建筑加以摧毀,我國也無對前朝建筑進行鑒賞的習慣。
在隋唐之際對于秦漢建筑遺存沒有加以保護啊和研究,到了宋明又對盛唐的余韻沒有觀點和保留,要么按照本朝的觀點和建筑方式擅自改造重修,最終導致面目全非,十分痛心。
中國古代瓦當的發展過程就是建筑發展的縮影,同樣二者也有著同樣的遭遇。
以磚瓦觀樓閣見樓閣睹興衰用興衰思文明。
從素面瓦當到紋飾精美文字瓦當再到各色琉璃瓦,建筑為了承重的需要一步步改進斗拱,跟隨審美和實用的需求改善坡面,在每一點變化中我們走過了雄渾的強漢開放的盛唐、典雅的兩宋、紅墻金瓦的明清
一磚一瓦構成一座城市,城市又塑造一個個個體,《營造法式》《工程做法則例》。還有多少我們沒來的及看到就消失的著作,還有多少沒被時間留住的建筑,永遠的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通過小小的瓦當回看歷史,感覺就像管中窺豹興致盎然又五味雜陳。
面對秦漢舊墟會因為滿目蕭索而潸然淚下,會悵然徘徊游離其間。幸運的是翻開滿地狼藉總有那么一些小角落里蘊藏著劫后余生的輝煌,就像我們的文明本身充滿苦難同時堅韌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