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臘風腌,蓄以過冬。
一說起臘肉,就會讓人想起過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它仿佛就是一幅人間煙火的詩意畫,對南方人來說,有一種難解的情懷。
而小雪的時候,是最適合腌臘肉的時節。這是由于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不會有太多反彈,天氣變得很干燥。
臘味,是中國人與時間共同謀劃的美食,相傳上古時期,人們于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叫臘月,而臘肉,是在冬天將肉類以鹽漬經風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
古代人為了儲存肉類,使用鹽腌制,然后煙熏豬肉,將豬肉中的水分蒸發,從而達到長期保質的目的。
據記載,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于“肉脯”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
而在《論語》中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記載,意思是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條臘肉作為學費。其中“束脩”的意思便是十條干肉。
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就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
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特殊風味的臘肉,深受大家的喜愛,特別是南方地區,每到寒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都要殺豬宰羊,除保留夠過年用的鮮肉之外,還要再留出一部分,用食鹽,配上花椒、大茵、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把肉腌在缸里。
經過7~15天之后,用棕葉或者竹篾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再用柏樹枝條樹葉、甘蔗皮熏烤,最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制成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雖然臘肉是湖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區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并經湖湘兒女游歷中原,而走出三湘四水,美味傳播四方。
但我國的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也有著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用《舌尖上的中國》里的話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臘肉作為具有幾千年歷史的食物,已經變成一種飲食文化融入進我們的骨血里,成為記憶里不可缺少的年味。
凡塵炊煙起,最是暖人心。你家的臘肉掛起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