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歷史上存留時間比較長的年代,這個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清代也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接受漢文化,繼承和發展了從明朝流傳下來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在建筑藝術上也是如此。
尤其是建筑彩繪藝術,繼承歷代的傳統并廣泛的革新,是形成清代美輪美奐、豪華絢麗的建筑藝術風格。
清代彩繪發展歷史
清朝統治者入關后,封建君主制進一步加強,皇權更為鞏固。手工業生產水平比明朝有較大提高,規模更加擴大。在此背景下的清代建筑色彩的施用越來越復雜,其色彩功能突出裝飾性,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繪”。圍繞彩畫形成了一系列與建筑文化相關的內容,彩畫的功能演化成裝飾。清代后期,等級制度使建筑顏色兩極分化,藝術表現寓于內容要求。
宮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強烈;依次為壇廟、陵墓、廟宇,色彩的強烈程度也遞減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簡單,其建筑一般不施彩繪,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處畫“箍頭”。清代臺基一般為磚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
如北京紫禁城的顏色是紅黃色的,與紫禁城相關的周圍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紅色,屋頂則呈現綠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顏色大多是灰色。清代琉璃瓦的使用極為普遍,黃色最尊,用于皇宮及孔廟;綠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觀;藍色象天,用于天壇;其它紅、紫、黑等雜色用于離官別館。
清代古建彩繪發展類型
清代建筑裝飾,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個高峰。許多規模宏大的宮苑、陵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很出色。建筑裝飾風格沉雄深遠,映射出了明清全盛時期皇權的聲威。直到清代中葉以后,建筑的裝飾圖案或彩繪才開始低落,唐宋裝飾的風采已經蹤影皆無,由于過分追求細膩而導致了瑣碎和缺乏生氣的局面。
另外,清代在明代建筑彩繪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革、發展,使建筑彩繪更加豐富多彩。由于,新的品種不斷涌現,題材不斷擴大,表現手段不斷豐富,彩繪規矩更加嚴密規范,等級層次更加嚴明、清晰。這時期的彩繪最有特點的即為這以下幾種。
和璽彩繪是清代彩繪的最高形式,也稱宮廷彩繪。金龍和璽彩繪是和璽彩繪的最高等級形式,各大線均瀝粉貼金,青綠二色攢退,盒子、藻頭、枋心均為瀝粉貼金,平板枋、墊板均作龍紋片金彩繪。
清式金線大點金彩繪在明代彩畫基礎上發展成程式化的完美彩畫形式,其程式化程度達到了頂峰,對圖案的布局、設色題材、用金量等都有一套嚴格的等級規定。金線大點金彩繪的所有錦紋枋心線一律采用雙線瀝粉貼金,并認色加暈,箍頭作三退死箍頭,盒子作龍草圖案,藻頭作煙琢墨行粉,旋花心等瀝粉貼金,枋心瀝粉片金龍或宋錦圖案,平板枋降幕云,墊板紅底吉祥草。
墨線大點金彩繪作法基本與金線大點金彩繪相同,只是所有錦枋線一律采用墨線作法,其他部位的圖案內容、布局技法等項,與金線大點金相同。墨線大點金彩繪的用色、用金量適度,是旋子彩繪中較為完美的一種形式。
蘇式金線包袱彩畫也稱園林彩繪,畫面題材豐富、形式多變、色彩艷麗,常用圖案有回紋、萬字、聯珠帶、卡子、包袱等,聚錦、池子等多繪有人物、山水、花鳥、魚蟲、動物等內容。
金線榜心蘇繪的主要特點是構建中間一廷不作包袱,而改用榜心,其他部位圖案內容、布局以及工藝技法等項與包袱蘇繪相同。此種彩繪版面屬晚清時期的榜心蘇畫格式。
宋錦蘇畫圖案以宋式錦紋為主,三廷的左右兩廷除政府箍頭外,全部錦紋處理,藻頭中部連個小聚錦,枋心內可繪制片金龍風或人物、山水、翎毛、博古等。
不得不說,中國古代建筑表現手法富麗堂皇,堪稱世界第一。明清時期宮殿都使用了黃瓦、紅柱、紅墻、白石基座、襯上藍天、綠樹,美麗動人。樓宇檐下使用青綠彩畫,并貼金,加強了陰影部分的生動,深邃,突出強調了挑檐的深遠,古代工匠對色彩的運用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