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走到農歷十一月,即冬月。俗語中的寒冬臘月,朔風凜冽,草木凋零,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嚴寒將至。
蘇轍在《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寫到:秋成粟滿倉,冬藏雪盈尺。
秋收冬藏,萬物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我們也順應天時,以藏養生。
藏身
《黃帝內經》有言:“冬三月,此謂閉藏。”
冬月,更應藏養,去寒就溫,避寒藏暖。否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保養不到位,很容易生病。
藏養身體,健康過冬。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天寒地凍,陽氣內斂、夜間尤甚,人體陽氣易被寒邪所傷。
臥以養陽氣,使陽氣更好地閉藏;晚起以固陰精,可避免寒邪傷及人體陽氣。
過度勞累、過度熬夜,會損傷陽氣和氣血。故建議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陽出來以后再起床,并保證充足的睡眠。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
保護人體陽氣還要注意保暖,遠離寒氣,接近溫氣,不要讓皮膚泄露于風寒之中,使已經收藏的陽氣外泄。
寒冷的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較為緩慢,再加上環境氣候等因素,極易使人患上風寒感冒、風濕骨痛、心腦血管等各類疾病,各種冬病也容易復發。所以,在室外要注意脖頸、腰腹、腳等關鍵部位的保暖。
“圣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頭為諸陽之會,適當寒冷有助于保持大腦清醒。做好脖頸保暖是為了防止風邪的入侵。
腳離心臟較遠,陽氣到達緩慢,陰氣聚集,最易受到寒氣侵襲。因此更需注意保暖。可穿較厚的棉襪,晚上泡腳可加艾葉等溫陽散寒。
增強體質,鍛煉有度
冬季晨練宜遲不宜早,早晨陽氣不旺,且室外寒冷,易受“風邪”入侵引發傷風、感冒、關節疼痛、胃疼等病癥。
不宜劇烈運動,尤其要避免揮汗如雨的劇烈運動,以免耗氣傷津,干擾陽氣的閉藏,傷及人體津液。
可選擇輕緩柔和的運動方式進行保健,如太極、八段錦、散步、瑜伽等,以微微汗出為度。
尤其是體質差、氣血虛弱的人,劇烈運動會更加損耗人體氣血津液,使身體更加虛弱。同時,過度運動使陽氣外浮,也會造成收藏不足。
藏心
天寒地凍,萬物凋零,內心也難免焦躁低落。“神藏于內”,要重視和保持情緒的安寧,保持平靜的心態。
養心藏神,清靜淡泊
“心藏神,腎藏精”,過度勞心費神會消散腎精,不利于冬藏。
冬季應養心藏神,形與神俱。宜保持情緒的清靜淡泊,如果過度興奮與激動或悲傷、動怒,則陽氣外浮,易引起人體疾病,正如《黃帝內經》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冬季低溫、干燥、較高的氣壓對冠心病、高血壓、哮喘、腦動脈硬化等有不利影響,易使人的身心處于低落的狀態,尤其是體質虛弱或常年有病臥床的患者,應做好疏導。
養精蓄銳,靜待新生
歲冬萬物善伏藏,只待驚蜇春雷響。動物蟄伏,萬物冷寂。但這并不意味著生命的休止,而是養精蓄銳,靜待新生。
世間萬物,所有的潛藏沉淀,都是為了來日的春暖與花開。
趁冬日,我們要養精蓄銳,默默提升自己。宜讀書,拓寬視野;宜自省,治愈迷茫;宜微笑,擺正心態。
成功在漫長的寂寥孤獨中悄然醞釀。當具備了足夠的實力,就能在時機來臨時,一躍而起,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