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埃及法老木乃伊的內部世界
對于科學家來講,可以窺探古埃及皇家之棺內部的機會并不常見,而不打開木棺就能一探其內部究竟更是天方夜譚。但借助最新的技術,法老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I)(公元前1525-1504年)的木棺里面的包裹嚴實的木乃伊,在未被打開的情況下對其內部一覽無余,從中我們獲取了大量關于這位法老的不為人知的信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木棺發現于1881年,是公認的為數不多的現在尚未被打開的埃及皇家木乃伊之一,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有錢的富人經常贊助舉辦木乃伊“盲盒“派對,現場拆解打開木乃伊。
該項目的負責人開羅大學的放射學博士SaharSaleem說:“木乃伊從來沒有被拆解打開,因為當時的學者認為這具裝飾有玫瑰花的木乃伊太漂亮了,不忍心將其毀掉。”研究團隊使用無損CT掃描,生成了法老的面具,繃帶,身體和面部的三維圖像。“能在3000年后看到法老的臉,而且和他的父親艾哈邁斯一世(AhmoseI)如此相似,實在是讓人太激動了。”
1881年7月,在盧克索底比斯西岸的發現了大量木棺,它被稱為Deirel-Bahari皇家寶藏,或ThebanTomb320。最初,埃及古物學家認為這里是為了保護幾位新王國法老、他們的家人和阿蒙大祭司的墓葬.但也有學者根據考古和文字證據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新王國末期,埃及處于社會、經濟和政治動蕩之中,以至于底比斯的統治者阿蒙大祭司無法進入南部的金礦,也沒有能力進口包括木材在內的珍貴原材料,皇家寶藏是阿蒙大祭司為這些急需的原材料和黃金,有組織地盜掘皇家陵墓的結果。阿蒙霍特普一世的木棺正是發現于此,在第21王朝(公元前1069-945年)期間,王朝的祭司們在決定修復和重新埋葬古王朝這些被損壞的皇家木乃伊,阿蒙霍特普一世也在此時被重新安葬。
CT掃描表明,在重新包裹之前,木乃伊的頭部掉落、左臂破碎,所以木乃伊脖頸部分被仔細地用樹脂處理過的亞麻布重新包裹,左臂也被重新擺好,遮住了他腹部的孔洞,并將金色的護身符放在里面。研究者認為:“這項研究為埃及21王朝的牧師在重新制作阿蒙霍特普一世木乃伊,保護金飾并將護身符放置在里面的情況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法老的右臂折疊在他的胸口上,保持了原始狀態。這是皇家木乃伊的特征,使它們看起來像冥王奧西里斯。”阿蒙霍特普一世是這種木乃伊樣式的第一個例子,后來成為所有古埃及木乃伊的標準。
阿蒙霍特普一世是埃及第18王朝的第二位法老,在他的父親艾哈邁斯一世之后,他驅逐了入侵的希克索斯并重新統一了埃及。阿蒙霍特普代表了埃及的一個黃金時代。在他的統治下,埃及繁榮而安全,法老下令進行廣修宗教建筑,同時也成功率領軍遠征利比亞和蘇丹北部。在他死后,他和他的母親艾哈邁斯·奈菲爾塔莉被奉為神明。
02.墨西哥發現阿茲特克木制祭品
由墨西哥考古學家萊LeonardoLópezLuján帶領的考古團隊在墨西哥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an)的TemploMayor遺址(墨西哥城中央廣場的東北部)發現了大量阿茲特克(Aztec)祭祀用品,其中包括2550件形狀、大小和用途各異的手工木制品,以及其他祭祀用品。
從公元1325年開始建造宗教建筑群到1521年被西班牙入侵者摧毀之前,生活在阿茲特克首都的人們一直將制作的各種木制祭品在TemploMayo獻祭。這些木制品包括耳環、面具、裝飾品、頭飾、小雕像、胸飾、權杖、水罐、耳罩、飛鏢和飛鏢投擲器,以及木雕,這些祭品由祭司、特諾奇蒂特蘭居民和來自其他地方的朝圣者帶到神廟。這些祭品的年代在1486年至1502年間,所有這些物品都與神廟中墨西哥人崇拜的神有關,即戰神Huitzilopochtli和雨神Tlaloc,祭司們把這些木制物品存放在石盒中,盒子里還裝著海洋貝殼、植物、動物和人的骨頭。
借助最新的文物保護技術和先進的顯微鏡技術,考古學家對2550件保存完好的木制文物的制作方法、用途和意義提出了新的見解。這些木制品大多數是飽水的,盡管積水的條件有助于保存木制文物上的彩繪裝飾,但也破壞了木質的結構,出現了開裂和變形的情況。文物保護專家對這些木制文物使用了專業的藥劑和方法進行了脫水保護,完全修復需要耗時大約一年。
通過在掃描電鏡下仔細檢查微小的木材樣品,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用于制作祭品的不同種類木材。大多數木制品是從墨西哥中部森林中收獲的松樹雕刻而成的,另外還使用冷杉、柏樹等。所有木制品都是使用柔軟的木材,很容易雕刻出這些非常精細的物品。
03.奧地利維納斯石雕的誕生
1908年考古學家JosefSzombathy在奧地利在多瑙河岸邊的維倫多爾夫村(Willendorf)附近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這尊有3萬年歷史的“威倫多夫的維納斯”(VenusofWillendorf)雕像,現藏于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一個多世紀以來,圍繞著這尊11.1厘米的雕像,還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但是,用于制作雕塑的材料來源的研究已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為研究格拉夫蒂(Gravettian)時期(約30000–22000年前)的人群的活動范圍及交通提供了新的材料。維也納大學的GerhardWeber領導的團隊使用高分辨率顯微計算機斷層掃描的技術對雕像進行了掃描,發現它的其他幾尊雕像是由象牙制成的,但維納斯是由鮞粒灰巖制成的,這是一種沉積巖,其成分因地點而異。通過對比發現這種巖石來自遠在700公里外的意大利阿爾卑斯山SegadiAla附近,而非當地出產。這說明在當時找到一條穿越阿爾卑斯山的路可能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困難。
高分辨率掃描還讓研究人員看到了雕塑結構部件的細節,這些細節一度令人困惑。現在可以知道,石雕表面的空洞曾經被褐鐵礦或氧化鐵結核填滿,這些結核可能在雕刻過程中脫落,因為它們比石灰石堅硬。其中一個空洞位于雕像腹部的中央肚臍的位置,上面的痕跡表明這種褐鐵礦可能是被故意去除的,這意味著當時的工匠已經對雕像完成的形狀有了非常精確的設計,巧妙地利用了空洞當作肚臍,顯示了舊石器時代高超的雕刻技藝。
04.北高加索發現世界最古老的吸管
1897年在俄羅斯南部北高加索地區的邁科普大冢(Maikopkurgan)進行發掘的時候,發現的八根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金制和銀制管狀器。大冢中發現有三具骸骨和數百件隨葬器物,包括陶瓷器皿、金屬杯、武器和半寶石和黃金飾品。這些管子是中空的,每根長約9.4厘米,直徑約1.2厘米,一直被認為是撐桿或權杖。
俄羅斯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的考古學家ViktorTrifonov的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管狀器可能有著非常不尋常的用途。他認為這些管狀器可能被用作公共宴飲活動中的吸管,這是美索不達米亞藝術作品中出現過的場景,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的伊拉克。為了驗證他的假設,他將研究重點放在了管狀器的尖頭上,尖頭的穿孔方式可能有助于過濾早期啤酒中如谷殼之類的雜質。
在分析其中一個尖頭的殘留物之后,發現了大麥淀粉顆粒、植物組織的化石顆粒和石灰樹的花粉粒的存在,這可能是使用這些管狀器來飲用大麥啤酒的證據。研究者認為,以這種方式與親友一起啜飲圣餐的做法可能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然后傳播到邁科普周圍地區。
05.約旦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狩獵神殿
約旦侯賽因本塔拉勒大學考古學家MohammadTarawneh和法國近東研究所的WaelAbuAzizeh領導的考古團隊,在約旦東南部的沙漠高原調查時,發現了一座“獨特”且“幾乎完好無損”的新石器時代神殿。
研究者認為神殿大約有9000年的歷史,由獵人建造,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祭祀建筑之一。該遺址是在“沙漠風箏”遺址附近發現的,“沙漠風箏”是當地人用來捕捉野生瞪羚的陷阱,這些陷阱由通向圍欄的長石墻構成,遍布中東各地。考古學家還在遺址附近發現了許多瞪羚骨頭。研究者認為神殿和這些狩獵陷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2000年至7000年前),不僅時代相同而且是同一組遺址組合。
神殿發現了兩塊人形石柱,以及海洋動物化石、動物模型、燧石工具以及與宗教儀式相關的祭壇,較大石柱上還雕刻有神殿和“沙漠風箏“的圖案,150余塊鸚鵡螺化石直立排列,朝向一致,但用途不明。研究者認為獵人們在神殿內進行的祭祀活動中,石祭壇被用來宰殺擺放瞪羚尸體,祭祀儀式很有可能是為了借助超自然力量,祈求捕獵成功。
06.危地馬拉發現最早的瑪雅日歷圖像
近日,在危地馬拉一座金字塔廢墟中公元前3世紀的壁畫殘塊上,發現了一個代表名為“7鹿”的日子的象形文字,這是迄今發現的260天瑪雅歷法最早的實物發現。這些壁畫殘塊是在危地馬拉北部叢林中的圣巴托洛(SanBartolo)考古遺址發現的,該遺址因2001年發現的一個地下墓室而聞名,該墓室中有精美多彩的壁畫,時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左右,描繪了瑪雅人的宗教儀式和神話場景。帶有“7鹿”圖像發現于于一個名為LasPinturas的金字塔內,金字塔屢經擴建,現存高度為30米。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考古學家DavidStuart和斯基德莫爾學院的HeatherHurst的考古團隊,將圖案釋讀為“7只鹿”,這一圖案代表著一個日期。金字塔內壁壁畫大約繪制于公元前250年左右,目前已經發現了11塊帶有早期瑪雅文字的壁畫碎片,但“7鹿“是迄今為止唯一被破譯的象形文字。
研究者認為,圖案是由一位從事藝術和文學的謄錄員所繪,到公元前三世紀,其繪制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線條流暢、筆觸細膩。“7鹿”圖像可能意味著一個重要的日期,是現在瑪雅人仍然用來紀念太陽年開始的日期之一,這是一年的開始,顯然與金字塔作為叢林中的觀象臺有密切關系。
07.秘魯發現瓦里帝國工匠墓
近日,由波蘭華沙大學考古學家Mi?oszGiersz領導的考古團隊,在秘魯北部海岸的ElCastillodeHuarmey遺址,發掘了一座墓瓦里帝國(公元650-1000年)高等級墓葬。墓主人為被木乃伊包裹的男性,旁邊的墓室里還有六具遺骸,可能是另一名男子、兩名女子和三名性別尚未確定的少年。從發現的金銀耳耳飾判斷,墓葬等級較高,因為在瓦里文化中只有地位較高的人才可以佩戴此種耳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死者均非武士而是高級工匠。
瓦里文化的圖像中,大多數地位崇高的男性都被描繪成手持武器的武士,但這座墓中的男性和女性似乎都是技藝高超的高級工匠。男性墓主使用了尚未制作完成的紡織品、彩繪皮革和籃子隨葬。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些制作籃子的原材料,包括蘆葦、彩色棉線和羊毛線、各種大小和顏色的繩索,以及用作膠水的樹脂球。墓葬中的男性和女性手部骨骼有明顯的磨損,很明顯是由于長期重度使用雙手進行勞作的結果,但并沒有發現戰斗創傷的痕跡。
體質人類學的研究還顯示發現的骸骨由嚴重的疾病,如骨質疏松、行動不便和嚴重的蛀牙,這可能是這些人無法作為武士的身體原因。這座墓葬附近的Giersz于2012年發現的一座巨大陵墓,里面有58位地位顯赫的瓦里女性的遺骸。這座新發現的陵墓是第一座高等級瓦里男性工匠的墓葬,此次發現表明這一區域是瓦里帝國最重要的權力、行政、工藝中心和高等級墓地,也是瓦里時期秘魯海岸最重要的建筑遺址。
瓦里(Wari)帝國是位于秘魯的古代帝國,時間跨度大約從公元500年至1000年,公元7世紀,瓦里人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張:第一次吸收了納斯卡文化的成果,以首都瓦里市(今秘魯現代城市阿亞庫喬東北方向約11公里)為中心向安第斯山脈及沿海一帶擴散;二是通過軍事征服,使用武力兼并、修建通往干旱地區的運河,并與占據強勢地位的迪亞瓦納科文化頻繁接觸,實力迅速崛起,建立了強大的政權。這兩種文明并駕齊驅,共同為安第斯地區后來的印加帝國打下了基礎。
08.城市的起源—伊拉克拉加什古城
美索不達米亞早期城市發展的傳統模式認為,城市是從中心紀念性宗教建筑群擴展出來的緊湊型定居點。然而,最近對位于伊拉克南部TellalHiba的蘇美爾古城拉加什(Lagash)進行的一次遙感調查表明,該城由幾個互不相連的幾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圍墻或水道。這項調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家艾米莉·哈默EmilyHammer與拉加什考古項目主管HollyPittman和AugustaMcMahon共同進行。其中包括對整個3平方公里范圍遺址區的無人機拍攝。研究結果顯示,拉加什的人群主要生活在早期王朝時期(公元前2900–2350年),居住在一對細長的土丘上,每個土丘周圍都有堅固的城墻。其中一座位于東部,約0.4平方公里,另一座位于西部,約0.9平方公里,北部還有一個約0.5平方公里的居址位于水道縱橫但無防衛設施的土丘上。第四個土丘最小,位于東北部,現被被一座寺廟壓占。
研究者認為拉加什城址在早期王朝末期就基本上被廢棄了,故而其原始布局十分清楚。在早期王朝時期,波斯灣向西北延伸的距離遠大于現今,形成了一個沼澤環境,可能導致拉加什早期的居民在高地上定居,形成了現在看來分散的、互不連接的城址布局。在拉加什的大部分人口離開后,海灣向東南退向現在的位置。研究者推斷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許多城市是連續的圓形或橢圓形遺址,可能只是因為它們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前兩千到一千年,甚至更晚,此后波斯灣海岸線退卻,這些位于高地的分散的居址不再受到水道和沼澤地區的限制,因此它們迅速發展連為一體,但原始的布局和防御結構被保存了下來。美索不達米亞最南端的一些城市在進化過程中的某個階段看起來的拉加什遺址非常相似。
09.巴基斯坦發現最古老的佛寺
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6世紀,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的犍陀羅地區是中東、中亞和印度文明之間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這一區域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之后,引發了佛教信仰和希臘藝術的融合,公元前150年左右,在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米南德一世(MenandraI)統治時期,佛教在犍陀羅十分繁榮,但可能僅由精英階層信奉。貴霜帝國(公元30至400年)統治下斯瓦特最終成為了佛教中心,其領土從阿富汗延伸至巴基斯坦,再延伸至印度北部,這一時期的犍陀羅以其希臘化佛教藝術風格而聞名。
2021年底,意大利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學的LucaMariaOlivieri與巴基斯坦的考古學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Barikot地區發現了一座早期佛寺,可能為該地區已知時代最早的佛寺,可以追溯到孔雀王朝時期,說明了這里是當時健陀羅地區的佛教中心和朝拜圣地。考古學家認為,寺廟的疊壓在在一座更早的時代可能為公元前三世紀的佛教寺廟之上。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年征服了犍陀羅王國,Barikot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歷史文獻中被稱為“Bazira”或“Beira”,意為“金剛城”。
發掘者對在這一區域發現時代如此之早的佛寺感到很意外,因為該區域目前發現最早的佛寺年代在公元1世紀左右。此次發掘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對該處遺址的破壞和盜掘,屬于搶救性發掘,目前發掘了建筑遺址、街道、城門、各時期的錢幣,還發現了佛像和銘文。佛寺發現的圓頂佛塔在當時的印度佛教建筑中很常見,但在犍陀羅地區卻非常罕見。自1955年開始,意大利考古學家一直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開展考古工作。
10.南極洲發現傳奇沉船
1914年,英國的傳奇極地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Shackleton)帶著27名船員從倫敦來到大西洋最南端的威德爾海,夢想橫跨南極大陸,創造人類歷史。很可惜這個目標沒有實現,在距離目的地不到320公里的時候,他們乘坐的“耐力號”(Endurance)被浮冰圍困無法移動,并于1915年11月沉沒。
在隨后的5個月里,28名船員登上了一塊巨大的浮冰,這塊浮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碎裂,并慢慢變小。1916年4月9日,浮冰徹底碎裂了,3艘救生船被迅速推向海中。在海上經歷了7晝夜的危險之后,他們登上了荒無人煙的大象島。之后,沙克爾頓和另外5個人乘上最大的救生艇,在氣候極端惡劣的海上持續航程16天,橫渡1300公里,來到了南喬治亞島。上岸后,沙克爾頓不得不徒步翻越南喬治亞山脈,去尋找捕鯨站以尋求幫助。
1916年5月20日下午3點,沙克爾頓和他的兩個伙伴掙扎著走到最近的一個捕鯨站。在晚餐時分,挪威捕鯨人向他們表示了敬意。到達捕鯨站的3天后,他們登上了一艘捕鯨船,開始了解救圍困在大象島上的同伴的行動。在8月30號,經過第4次的嘗試,他終于找到了一條從浮冰上穿過的路,發現他的所有的22個同伴都安然無恙的留在島上,全體船員都安全獲救。
2022年是沙克爾頓逝世100周年,今年2月,“耐力號”沉船終于在南極洲海岸外的威德爾海(WeddellSea)海底3000米處被發現,這也是目前發現的大小僅次于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研究人員曾多次尋找“耐力”號未果,但在今年歷史上少見的低冰位幫助下終于獲得成功。當研究小組觀看遙控潛水器拍攝到的沉船視頻時,他們對其保存狀況感到震驚,這主要歸功于寒冷的威德爾海沒有吃木頭的寄生蟲。
“我從未見過一艘沉船像“耐力號”那樣完好無損或干凈新鮮,”探險隊領隊、水下考古學家MensunBound說。探測發現船舵被冰破壞掉落,之后海水滲入船內,最終使船無法動彈。另外還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弧形船名,船名下的北極星標志。除了船舵、船錨,以及通向沙克爾頓船艙的舷窗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當時三名船員穿透甲板的痕跡,船員從沉船上取回大約3噸補給,正是這些補給挽救了所有船員的生命。
根據《南極條約》,沉船目前是被保護歷史遺跡,允許對其進行測量和拍攝,水下潛航器不得接觸沉船,它將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永遠留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