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100萬年的七里亭遺址、距今約1萬年的上山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古城遺址……一條“100萬年人類史”“1萬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譜系得到考古實證,在浙江大地上日益清晰。十年間,浙江文物事業取得了高質量發展。
良渚古城遺址老虎嶺遺址公園正式開放,圖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游客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反山王陵區參觀。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近年來,浙江文物考古工作者著眼于增強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民族血脈和浙江精神基因。其中,“考古中國”18個重大項目中,浙江牽頭2項、參與2項,數量居全國各?。▍^、市)首位。4處遺址入選去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十余年間,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大運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遺址相繼申遺成功,實現了浙江世界文化遺產數量“零的突破”,并持續發力,設立了省級層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率先制定了省級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浙江還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考古公園體系,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個。
10年間,浙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81處增至281處,躍居全國各?。▍^、市)第四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7座增至10座,居全國第二。全省登記備案博物館從252座增至420座,接待量超7億人次,也居全國第二。4座博物館獲評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居全國第一。中共“一大”會址等革命文物資源,還讓浙江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
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姬翔正在研究巖石樣本。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同時,浙江文物部門加大文物活化利用力度,創新實施浙江“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對首批319項重要遺址進行系統性解碼,并結合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四條詩路”文化帶等建設,推動“文物+”融合發展,設立文博類文化標識培育項目34個,讓文物元素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浙江文物部門還推出了“跟著博物館去研學”“革命文物青年說”等一系列活動,并依托“浙里文化圈”數字化應用,推出以文物考古為重要內容的“文脈”板塊,為公眾提供博物館預約、線上觀展、地圖導航等“一站式文化鏈接”。此外,浙江還加快建設文物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從2020年到2022年,“絲綢之路周”連續3年在杭州主辦,吸引了22個國家的200多家文化機構、累計5000余萬人次參與線上線下聯動。
到2027年,浙江文物工作將實現整體性提升、系統性重塑,全面形成“大文物、大保護、大融合、大安全”的文物工作新格局,樹立一批具有鮮明浙江辨識度的文物新標識,構建一批世界一流和全國領先的文博平臺,打造文物保護利用標志性成果,建成文博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