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值得驕傲和珍視的文化財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近年來,包括京劇在內的諸多戲曲,基本入選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借著“非遺”保護的良機,一些被邊緣化的劇種得到了關注和扶持,解散的劇團紛紛重新成立,早已四散的藝人再次回到久別的舞臺,眾多傳統劇目得以恢復排演,大量珍貴資料得到搶救。
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戲曲帶來了名、利,似乎讓困境中的戲曲看到了光明,然而,長期困擾戲曲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仍未得到實質性解決:給誰唱?唱什么?怎么唱?是保持原汁原味,還是努力變革創新?

重視發展尋求變化,才是“非遺”真的傳承!
您聽戲么?相信有不少人會說兩個字——“不聽”。您別急。“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好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這是京劇《玉堂春》的選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是黃梅戲《天仙配》的選段;“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男子打仗在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這是豫劇《花木蘭》的選段。問問您,這些選段,對于不聽戲的您來說,是不是也是很熟悉,是不是也能朗朗上口,甚至還能唱上幾句?
這就是戲曲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瑰寶,可以穿越群體的界限,有著過目不忘、余音繞梁的神奇。京劇、豫劇、黃梅戲、越劇、評劇、昆曲等等,群星璀璨,戲曲曲藝中有著太多的瑰寶。隨著入選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瑰寶應該燦爛奪目,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國不少劇種面臨失傳的風險,很多戲曲從業者,還不得不另謀生路。
為什么會這樣?很多人知道《天仙配》,知道《花木蘭》,可是想來想去,對戲曲沒那么癡迷的老百姓們知道的也就那么多,有的人覺得很多戲詞聽不懂,有的人覺得節奏太慢,有的人覺得不能總是高潮迭起,總之,一些戲曲的選段不能在短時間內抓住聽眾的神經。

河南墜子有個很出名的人叫胡中花,她所唱的戲基本是大白話,戲詞也多是現代化的詞,很多觀眾聽了叫好,有“墜子皇后”的稱號,不過有業內人士也發出了質疑:韻味沒有了,太“俗”了,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陽春白雪”了。
其實,自從有了非遺名分之后,有不少戲曲劇種似乎套上了金鐘罩、鐵布衫,變得刀槍不入,以遺產“高大上”的名義,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改,如果誰要改動一下,就是對遺產的不尊重。
價值層面的認定不是束縛手腳的借口
戲曲源于生活,表現了生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本身也應該有著相應的變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簡單地說要使其原汁原味,不是膚淺地把幾出折子戲翻來覆去演出就完事大吉,而是要認識到遺產的精髓,加大創新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找尋到戲曲這一的真正出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是價值層面的認定,絕對不是對她束縛手腳的借口。創新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創立全新的中國戲曲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