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征和深厚的人文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的“形”與“魂”。民俗文化中沉淀了數千年華夏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底蘊。今天,文獻君為大家帶來了18本有關民俗文化的著作,回溯中華歷史,感受地方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武平民間習俗文化
舒健主編
林善珂執行主編
2022年8月出版
ISBN:978-7-5228-0463-7
本書通過收集整理相關歷史資料,較為全面翔實地記載了武平自古以來相沿成俗的一系列民間習俗,包括從節慶習俗、婚姻習俗到歌娛習俗、喪葬習俗、文化習俗、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民間諺謠、民間信俗等,是武平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反復實踐、執著探索、不斷總結出的智慧結晶的系統呈現。
鼓車道:鄉愁記憶與傳承保護
王若光著
2022年7月出版
ISBN:978-7-5228-0398-2
本書作者歷時九年,通過深入田野,搜集了全面、翔實的材料,完整地勾勒出民俗文化個案——鼓車賽會所承載的地方民眾的鄉愁記憶與傳承愿景,以及這種社會情感記憶背后的現代困惑。本書通過田野資料與既有的學術觀點展開學術對話,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當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不足與局限,并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民俗文化保護需要實現理念與實踐的同步轉向;“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文化保護邏輯需要重新被審視;“地方民眾生活的穩定延綿”是民俗文化保護的前提。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李天翼等著
2022年6月出版
ISBN:978-7-5228-0063-9
西江千戶苗寨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自2008年以來,西江苗寨依托豐厚的民族鄉村文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探索出文化旅游帶動地方發展的實踐智慧——西江模式。本書即是以西江千戶苗寨的成功經驗,回答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何以可能。書中對西江苗寨的基本情況、旅游產業、旅游文化、旅游參與主體(政府、公司、村民、商戶)、社會治理等進行了論述,最后指出西江苗寨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二十四節氣與禮樂文化
霍福著
2022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9856-1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這套時間制度由最高統治集團確認和發布,數千年來深刻影響著傳統中國社會。在國家層面,節氣周期性地檢驗著禮樂文化傳統,昭示著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以此維護著高語境社會;在民俗生活中,各地以節氣時間為參照,建構民俗秩序,安排生產生活,形成地方性知識。在此過程中,以節氣(歷法)等為紐帶,在上下層文化之間建立了“以上率下”和相互依存的文化關系,由此產生了特殊的文化內聚力。本書梳理了二十五史及各地地方志,講述了非遺之一——二十四節氣的緣起及其與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不俗故事。
穿在身上的符號
陳國玲著
2022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8836-4
苗族銀飾文化是苗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本書以銀飾文化較為發達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鎮施洞的苗族銀飾為研究對象,采用民俗學、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產生與傳承的社會文化語境、表現形態、文化內涵、社會功能等進行深入而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并以多維圖像形式呈現了苗族銀飾文化的符號表征,考察了苗族銀飾較為復雜的民族文化形態。
2019民間文藝研究論叢年選佳作·民俗文化
王加華主編
2021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8962-0
本書選取了2019年全年發表在各期刊雜志的民俗學優秀論文合集出版。目的如下:一、對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歷程、經驗教訓等做全面總結,為今后中國民俗學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二、對重要的民俗學研究理論與方法進行匯總,以便相關研究者閱讀學習,提升民俗學整體學術水準;三、通過非遺保護運動、有關當下社會現實問題的討論等,對接國家社會需求,積極發揮民俗學在當下國家與社會建設中的積極價值與意義。
東巴儀式舞蹈與原始體育關系研究
和春云著
2021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8961-3
本書在梳理基礎理論、選取學術素材、構建體育人類學身體動作分析法基礎上,對東巴儀式舞蹈與原始體育關系進行系統研究,進而以東巴儀式舞蹈發展變異為軸心,通過原始文化遺存器物造型及紋飾、東巴舞譜、東巴儀式舞蹈等多重證據相互印證的類比實證,重構中華民族原始體育萌生演進的基本脈絡及素描圖景。
關于廣東醒獅傳承的社會史考察
彭偉文著
2021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8681-0
廣東醒獅是我國代表性的獅舞之一,廣泛流傳于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港澳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會中,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書以廣東特有的民間藝術廣東醒獅的傳承者及其所構成的社會組織為焦點,從民俗組織的行動邏輯及其變遷的角度加以把握,并由此就廣東醒獅所發生、傳承的廣東這一區域,嚴格而言,就珠江三角洲粵語方言區的社會組織結構進行社會史考察,并深入思考其歷史文化特征的一個試論。
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研究論文選
潘魯生邱運華主編
2021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8342-0
本書聚焦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圍繞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建設、民間文藝維權案例、知識產權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互聯網+”時代的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面向全國征集了民間文藝界、法律界一部分權威專家的優秀成果,目的在于研究好、解決好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這一復雜的法律問題、文化命題,以多元化的知識產權策略保護好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合法權益,激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振民間文藝發展活力,更好地推動民間文藝的發展繁榮。
中國古代東北民族體育文化研究
隋東旭著
2021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8144-0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民風習俗特色鮮明的地域。本書通過梳理古代東北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演進與歷史邏輯,完整再現我國東北地區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燦爛的體育文明,掀開這段塵封的歷史之神秘的面紗,去進一步探尋體育的衍變和文化的傳承路徑,從而為我國古代東北民族傳統體育和地方古文化的研究和發展開辟新的視角,展現了古代東北民族獨特的體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僧侶·士人·土官: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連瑞枝著
2020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6939-4
本書可看作一部明代大理的地方社會史。作者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近二十年來在大理鄉下地區進行社會調查,不稍假怠,搜集了大量地方村莊的碑刻、家譜、族譜、方志、民間神話傳說等材料,并積極廣泛參與民間民俗活動(如祭祀、儀慶等),以圖理解當地社會。在本書中,作者將碑刻、方志、家譜等材料視作檔案,通過這些材料來理解明代大理社會的地域、族群、官民、僧俗關系。
北京印跡:北京歷史文化資源圖集(門頭溝卷)(上下冊)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編
溫宗勇主編
陳品祥副主編
日期:2020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4159-8
門頭溝地處京畿之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該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各個文化門類都呈現不同別處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其中尤以山水文化、村落文化、交通及關隘文化、民俗文化、工業文化和宗教文化最能體現該地區歷史文化特色及淵源。本書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區級文保單位,以及工業、文化及風景名勝等十二大方面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門頭溝的歷史資源。
滿族羅關穆昆續譜與祭祖考察
于洋孟慧英孟盛彬曾慧羅關家族著
2019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2128-6
本書以人類學研究方法,圖文并茂地展現了龍年滿族羅關家族辦譜祭祖活動的整個過程。羅關家族辦譜祭祖活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曾受到幾代民俗學、人類學學者的關注,學者們在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也成為滿族乃至整個通古斯語民族薩滿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
鄭玉玲著
2019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4716-3
本書從閩臺社會文化的傳播與交融中找尋閩臺兩地的文化淵源,又從區域社會的民俗事象觀照民間舞蹈的形態與流變。通過對傳統舞蹈文化的互動融合研究、傳承保護研究,及對閩臺民間舞蹈的形成過程和流變特征的全面梳理,探討閩臺舞蹈文化關系,為海峽兩岸舞蹈的傳承、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參考,為閩臺區域文化研究和兩岸文化交流做出積極貢獻。
東北民俗文化
施立學著
2019年2月出版
ISBN:978-7-5201-3732-4
《東北民俗文化》通過描述生產民俗、村落民俗、家族民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服飾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間職業組織民俗、民間信仰民俗、民間藝術及其民俗,展示民俗是歷史的產物,它積久成俗,難分起訖。民俗是在一定經濟條件下文化創造的綜合積累,自然和民族之間各種意識形態交相糾結,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可尋。民族眾多的東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在開發與保衛邊疆過程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
農業民俗研究:節氣、農具與鄉土景觀
季中揚楊旺生主編
2018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3577-1
本書分為三部分,“節氣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海外傳播,二十四節氣歌謠諺語的流變及其與農業民俗的關系,二十四節氣的現代保護等內容;“農具研究”主要包括民具學的發展研究,通過實例研究農具與農民、與民俗的關系等;“鄉土景觀研究”主要包括日本鄉土景觀研究方法及對中國鄉土景觀研究的借鑒意義,太湖東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興化垛田等方面的實例研究。
藏族百年實錄(全四卷)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日期:2018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01-3411-8
《藏族百年實錄》是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百年實錄書系”之一,由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委牽頭,川、甘、滇、青四省政協文史委共同協作完成。全書以晚清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和改革開放以來(1988-2016年)有關中國藏族的“三親”(親歷、親見、親聞)史料為主,共4卷,約200萬字,共收入267篇文章,分為晚清紀事、民國藏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藏族地區的發展進步、專題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生生不息的車轱轆菜
呂慧敏著
2014年10月出版
ISBN:978-7-5097-5733-8
二人轉是生長在東北的一門“土得掉渣兒”的藝術,自誕生以來,雖屢遭禁止,卻以其親民的形式和內容受到東北人的喜愛,它就像車轱轆菜一樣在鄉間的泥土之中踩不死、壓不敗,生生不息。本書借“車轱轆菜”之喻,以“東北二人轉在鄉土社會中的傳承”為主題,通過民俗學田野調查及文獻研究方法,對東北二人轉在鄉土社會中的歷史傳承情況及現狀進行“深描”,并試圖探索出二人轉的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