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河南洛陽山陜會館琉璃照壁/清
照壁高7.6米、寬13.2米,自下而上由青石須彌座、壁身、硬山綠琉璃瓦頂構成,立面成“凸”字形。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磚鑲嵌圖案三方,中心為“二龍戲珠”,東側為“狻猊娛子”,西側為“云龍戲水”。
17.湖北十堰武當山紫霄宮反八字影壁
紫霄宮位于湖北武當山展旗峰南,是武當山保存較好的皇家廟觀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宮內的反八字影壁能夠更好地增加建筑物的氣勢。
18.北京北海九龍壁/清
九龍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原本位于大圓鏡智寶殿前。九龍壁高5.96米,長25.52米,廡殿式壁頂。影壁四面以424塊七彩琉璃瓦鑲嵌而成,共有635條蟠龍。中國現存三面九龍壁,只此一座為雙面壁,展現了清代琉璃藝術發展之鼎盛。
19.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影壁
文字參入磚雕大多采用平雕或雙勾線刻手法。喬家大院第四院承啟第的“知足閣”內,有一座著名的磚雕影壁,頂部雕蝙蝠,下部雕流云,寓意“萬福流云”;中間雕喬家女婿、現代著名書法家趙鐵山寫的“省分箴”,省即覺省,分即本分,告誡人們要知足,莫貪婪;四周雕“暗八仙”等吉祥圖案。
20.福建泉州開元寺影壁/清
開元寺的影壁立于泉州城隍廟前,為城隍廟的附屬建筑。影壁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正中央用陶片鑲嵌碩大麒麟一只。構圖上的大量留白,使形象鮮明,具有感染力。
21.北京故宮木影壁
此木影壁位于故宮養心門內,雙面朱漆,貼金框線,壁心采用貼金“五福捧壽”圖案。中間的“團壽”由壽字左旋、右旋兩個萬(卍、卐)字組成,寓意萬壽;四周環繞五十四朵七彩流云。
22.四川資中文廟影壁/清
資中文廟位于資中縣重龍鎮文廟街1號,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984—987),時位于縣城大東街。清道光九年(1829)遷今址,道光十五年(1835)竣工。該廟采用復式四合院布局,建筑格局完整。廟內的影壁系紅墻懸山頂,壁間有七孔圓形鏤空雕飾,做工精美。
23.河北正定隆興寺照壁/清
照壁位于隆興寺南端,重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石砌須彌座素面無雕飾。壁身的四岔角以綠琉璃雕飾牡丹花,壁心是由高浮雕琉璃磚拼砌而成的“二龍戲珠”圖案。
24.四川成都陳氏民居影壁/清
陳氏民居位于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天鵝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川西民居建筑。院前照壁橫陳,八字粉墻分列兩旁,墻上鐫有浮雕石刻,福壽二字和蝙蝠圖案工藝嫻熟。
25.山西晉中常家莊園敦仁府影壁/清
敦仁府“敦仁睦里”影壁呈雁翅形,雕工細膩,造型秀麗。主壁寬4.2米,圖案周邊以夔紋鋪底,上方中央以盤長紋連接,上端夔紋刻有托盤,外側刻有書箱和畫卷,下方刻“玄武殿”。兩側副壁各寬1.5米,上刻護墻文字。影壁后面有雨搭,便于行人躲避雨雪。
26.河南社旗山陜會館琉璃影壁/清
社旗山陜會館是我國著名的清代商業會館。會館前院南端是一座巨大而又華麗的琉璃浮雕照壁。高10.3米,寬10.6米,下為石砌須彌座,上覆綠琉璃瓦硬山頂,壁身用百塊琉璃方磚砌成“龍虎爭斗”“魚躍龍門”以及福、祿、壽等傳統吉祥圖案。
27.山西靈石靜升文廟影壁
影壁為雙面鏤空雕。壁心為元代建成,面積達22.8平方米,內容為“鯉魚躍龍門”。龍門氣勢雄偉,云海中二龍飛舞騰躍,顯首藏尾。水中還有幾尾鯉魚爭相追逐。整幅畫面富有動感,氣勢恢宏。
28.山西陽城皇城相府影壁/清
山西磚雕以晉中地區為代表,尤其清中期以后,富裕人家往往以磚雕用工多少來顯示自己的富有程度。影壁磚雕題材通常以福壽為主。影壁頂部正脊雕花,兩端雕瑞獸,檐下有斗栱、垂花柱,給人華麗之感。
29.浙江寧波天一閣秦氏支祠影壁
秦氏支祠規模宏大,在南方留存的家族宗祠中具有代表性。祠中影壁簡潔明了,正中裝飾有“福”字和蝙蝠圖案,壁頂兩端飾龍頭,以及“福祿壽”三星人物。
30.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中常見的形式。照壁通常正對堂屋,極富裝飾性。壁頂以青瓦覆蓋,四角微翹。白族崇尚白色,整座照壁以白色為主色調,壁檐下方和影壁的左右兩邊,用深色薄磚框出畫框。框中繪上各種吉祥圖案或詩詞名句。照壁正中,常常鑲嵌圓形圖案或文字作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