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被稱之為臘月,臘八節(十二月初八)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個節日。
“臘”含義有三,一寓新舊交替,二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三有逐疫迎春之意,而關于臘八由來的傳說,也是數不勝數。
中國人喝臘八粥的習俗,自宋代開始,至今已有一千年歷史。
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span>
自此后,每逢臘月初八,上至帝皇高官,下至普通人家,都要熬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歡慶臘八節,祈求平安。
清代時,最為盛大,進了臘月,內務府就要開始準備,各種材料都送到雍和宮去。初七下午,監粥大臣一聲令下,開火熬粥,初八凌晨熬好了粥。
第一鍋,供奉佛祖,第二鍋,進奉紫禁城里的皇家,再到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最后一鍋則抬到雍和宮外,施于平民百姓,歲歲循例。八方食材,匯于一鍋,大火沸騰,小火慢煮,合聚萬物。
臘八美食
臘八粥,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除北京以外,華北地區也有臘八吃臘八蒜的習俗。臘月里人們講究忌諱,就用與“算”字同音的“蒜”,來代替算賬的“算”。于是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并且也給自家算算賬,看看這一年的開支,有多少積余,盤算該花多少錢置辦年貨等。
臘八面,臘八節的節令食品。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面食。在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每逢臘八節,他們一般是不喝粥的。取而代之的是,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麥仁飯,西寧的臘八節也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相傳,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后來青海的“臘八粥”。他們初七晚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即為麥仁飯。
特制臘八豆腐,為安徽黔縣當地民間風味特產。每逢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會腌制豆腐,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黟縣人還在招待貴賓時,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臘八豆是湖南傳統小吃,也為臘八節節日食俗,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后開始腌制,至臘月八日后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鮮美異常,廣受男女老少鐘愛。
歲暮嚴寒,粥香四溢,歲月安暖,中國人對臘八粥的愛,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