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從清代康熙年間開始興建,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共一百五十多年的經營,園內平地造園、廣植樹木花卉,堪稱當時的皇家植物園。不僅占地面積廣闊,植物種類豐富,加上潺潺流水和鳥語禽鳴,共同交織成一幅壯觀的大自然美景。
一年中大部分季節園中草木蔥蘢,繁花似錦,清帝欣賞著“竹外桃花三兩枝”“接天蓮葉無窮碧”“霜葉紅于二月花”,感受著植物帶來季節的變化。
不光室外有各種花草名木,即使在室內處理朝政、讀書品茗,依然有大量的盆栽植物和插花供清帝愉悅身心、賦詩品評,那么,在圓明園的殿宇內都有什么植物裝點美化室內空間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盆景
圓明園大宮門附近建有專門用于培育皇家花木的花洞(溫室),名為“養花園”,并設圓明園花洞行走一職。花洞分為石榴房、菊花房、茉莉花房、蘭花房、松樹花房等,以培育不同種類的盆栽植物供宮廷陳設。有的花洞內有爐火加溫薰養花卉來調控花期,稱為“薰花房”。
園內的同樂園等處也有小型的花洞,還有專門的半地下的花洞來保障花卉生長環境。為了便于皇帝能隨時就近欣賞四季花卉,長春園玉玲瓏館也修建了一座小型溫室,命名為恒春圃,設有加溫的爐炕。乾隆帝曾有《恒春圃》一詩:“四時皆有花,因號恒春圃?!?/span>
張寶成繪玉玲瓏館寫景圖
此外還有各地官員也會定期向宮廷進貢各種盆栽花卉。這樣保證了清帝所到之處的殿宇都會根據季節布置相應的盆栽花卉和插花作品。
根據文獻和御制詩的記載,圓明園室內有梅花、蘭花、菊花、夾竹桃、梔子花、佛手、臘梅、牡丹、桂花、茉莉、山茶、天臺松、水仙、鳳尾竹、龍鱗松、芙蓉、瑞香、南天竹、散尾葵、扶桑、秋海棠、芙蓉、報春等花卉作為盆景和盆栽植物。
梅是古典園林中最常見的冬季主景植物之一,常被文人墨客稱道,正所謂“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span>
對梅與雪的描摹與吟詠便成為了御制詩中冬日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盆梅白玉條擄遍”“樹看梅朵不聞馥”“打頭梅蕊自飛浮”等,主要突出梅的香味及雪中賞梅的意境,“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些詩中多處提及“盆梅”,結合華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可見當時圓明園中梅的主要種植方式以盆栽觀賞為主。
《乾隆帝是一是二圖》(圖中有松和梅花盆景)
盆梅栽種難度大,除了要具有專業栽培技術外,還需要有高超獨到的審美功夫。御制詩中的“盆梅映座紅”、“盆梅映雪馨”、“盆梅馥滿英”、“盆梅馥郁粲韶春”“盆梅已吐萼”、“盆梅乃知時”“盆梅不一足”“植盆者是梅”“雨過蕉芽展盆梅”、“盆梅幾朵才舒蕊”等詩句流露出清帝對盆梅的欣賞,也間接反映出園丁園藝水平之高。
在冬春季節,圓明園內很多處都有盆梅陳設,如含經堂、澹懷堂、如園、獅子林、九州清晏、澹泊寧靜、澡身浴德,這樣還覺得不過癮,后來在三友軒中保護地種植梅花,實現了梅花的露地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