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陳氏遷居的官橋村,已經有700多年歷史。
相傳,元朝初期的路西陳氏二十世孫陳傳道,發現在后溪口建村,荷花心山峰可作為太祖山,橫亙村南,層巒疊嶂,分別形成少祖山、父母山。再向東北、西北方向分出兩支山脈,左側似青龍蜿蜒而來,右側白虎跳躍而至,成為村莊的左輔右弼,護衛村落。其間,羅溪之水從兩峰之間緩緩流出,環抱著整個村莊,在村西北角,形成村莊水口,實在是風水學上“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理想環境。陳傳道因此開始在此建筑大元堂屋,成了官橋村的發祥之地。
2013年,官橋村被批準為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一般村,2018年1月12日,成功入選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重點村。2018年10月26日,被評為浙江省AAA級旅游景區。
懿德堂
懿德傳世
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不足百年時間,官橋就成了大村。明永樂年間,二十四世孫陳垠與妻子李氏帶領兒子陳初、陳昉、陳中夫等恢復陳氏義莊,發展生產,家境逐漸殷實。族人都稱贊陳垠妻子李氏“專貞靜懿有婦德”明弘治五年(1492),陳垠孫子陳潭與陳球為紀念其祖母李氏“專貞靜懿”之節操,建造了懿德堂。“懿德”,意為美德,語出《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意思是上天養活參加祭祀的民眾,有萬物,有法則。民眾秉持常規,喜好這樣的美德。
民國遺痕(窗聯)
懿德堂位于村莊中部,坐西北朝東南。原由前廳、后堂及兩側廂房組成,現僅存院墻和前廳三間,通面闊13.92米,總進深19.82米,占地275.89平方米。前廳為硬山頂三開間單檐敞廳,九架前后雙步廊構架,明間抬梁式設五架梁,次間穿斗分心造,前后用五柱,檐柱無牛腿,動物花草紋雀替,鼓形泡釘柱礎,三合土地面已改為水泥地面。清中期重修后,2006年完成了懿德堂建成以后最大規模的一次維修。
心學育人
宋代理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明代王守仁倡導“心學”,中國主導文化出現了新的轉機。
官橋陳氏二十八世孫陳亨同(1510—1585,字守仁,號安山),師從東陽城西心學名家杜惟熙,捐出家產,修建義塾二十余間,成立明德書院。其長子陳茂昌(1537—1615),勤奮“好學,樂善親賢,創院講道,一志敬承”,“晚季卜宅,肯構肯堂而顏以'日新'”。“日新”取意“德惟日新”,意思是君子追求高尚道德,每日有新體會、新進步。為了達到“德惟日新”的目的,當時在日新堂前陳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明朝理學名儒、陳氏三十世孫陳正道撰寫的堂規,每年冬至祭祖前,讓六七歲的兒童誦讀。能熟練讀出堂規的兒童,就能占一位子,享受宗族宴席。每年大年初一則要年輕人讀背,對能熟練背誦的年輕人給予物質獎勵。清嘉慶十八年(1813)日新堂不幸燒毀,嘉慶二年(1816)重建。民國年(1922)因久未修繕,曾倒塌,民國二十年(1931)又重新建造。1999年修檐翻漏,刷壁粉墻,換柱釘匾,基本恢復歷史風貌。
日新堂
日新堂由門樓五間、正廳三間和左右廂房各七間組成,呈四合院平面布局,通面闊31.42米,總進深24.72米,占地776.7平方米。原有后堂院落,現已不存。門樓五間,單檐硬山頂,明間和次間敞開作通道用,明間設抬梁,梢間為穿斗式二層樓屋。正廳為三開間敞廳,單檐硬山頂,九架前后雙步廊構架,明間抬梁式設五架梁,次間穿斗分心造,前后用五日新堂柱,用材較大,檐柱設獅子人物牛腿。兩側廂房為單檐硬山穿斗式兩層樓屋。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已改為水泥地面。前廳做工精細,木雕精美,2003年8月22日公布為東陽市文物保護點。
三兒子陳茂榮后代建造的廳堂叫永和堂,營建于清中期,坐落于日新堂東面,坐北朝南。原由前廳、后堂和兩側廂房組成,現僅存前廳,單檐硬山頂三開間敞廳,通面闊13.42米,總進深9.2米,占地123.46平方米,明間抬梁式設五架梁,九架前后雙步廊構架,次間穿斗分心造,前后用五柱,檐柱設獅鹿牛腿,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永和堂木雕裝飾工藝呈清中期風格,用材粗碩,形體高大,做工精細,木雕精美,時代風格明顯,與日新堂同時公布為東陽市文物保護點。
美德傳家
官橋人喜歡用“德”字命名住宅,如老街東頭有規模最為宏大的種德堂,老街中間有“聚德堂”。其他還有含蓄傳揚“德”的東頭務滋堂和西頭養萱堂。
種德堂又叫重閣屋,地方百姓習慣稱為“財主屋”。陳氏三十四世孫陳廷彩修建于嘉慶十一年(1806)。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占東陽,燒了大量房屋,官橋村包括種德堂在內的大片房屋也被燒毀。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撤離東陽,下宅房陳人倫籌劃復建種德堂,于同治九年(1870)建成正屋七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后,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在正屋左右兩邊建造重廂閣屋各六間。種德堂建筑坐東北朝西南,通面闊48.96米,總進深20米,占地979.2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硬山頂二層樓屋,明間樓下開敞公用,檐柱設獅鹿牛腿,兩側廂房為單硬山頂二層樓屋。檐柱設花鳥牛腿,木雕槅扇門窗。兩側重廂屋為二層單檐硬山頂樓屋,檐柱設獅鶴牛腿。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鵝卵石天井。
生產生活痕跡
正屋與廂房共25間,走廊相通,近旁還與酒缸屋等附屬建筑相連,下雨天不用走濕路,加上鄰里都是本家人,方便來往交流。2014年著名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曾在此定點拍攝。
聚德堂位于官橋老街中部,下宅四房陳世燾始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坐西北朝東南,由正屋七間、左右廂房各三間組成三合院,通面闊27.52米,總進深19.72米,占地542.69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硬山頂穿斗式二層樓屋,明間樓下開敞,檐柱設獅鹿牛腿。廂房為單檐硬山頂二層樓屋,檐柱設仙鶴、獅子牛腿。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聚德堂是最受方巖香客歡迎的留宿客棧。院墻曾損壞一截,2017年修復,基本恢復歷史風貌。
官橋下街頭還有一幢“務滋堂”,羅塘信房陳美荇修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坐北朝南,由正屋七間、左右廂房各三間組成三合院,通面闊25米,總進深20米,占地500平方米。正屋與廂房均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二層樓屋。正屋明間樓下開敞,供族人公共使用,檐柱設人物、動物牛腿。廂房設鶴形牛腿。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傳說陳美若少年時家庭殷實,因父親貪食鴉片,家道中落,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從租種公常田,到挑擔販米、賣豆腐、販酒,逐漸發展成釀酒坊,享譽八方,彰顯了“樹德務滋”的經營理念。
古人認為,萱草可以消除憂愁,所以經常用萱草借代母親,官橋“養萱堂”,就是教育族人要敬重上輩、孝養父母。養萱堂位于村莊南部,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坐西北朝東南,由前廳、后堂及兩側廂房組成,現僅存三間后堂,通面闊14.12米,總進深11.76米,占地166平方米,硬山頂重檐穿斗式二層樓屋,檐柱施斜撐式牛腿。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
形制多樣
生活豐富多彩,帶來建筑造型的多姿多樣。官橋人創造了變化多樣的房屋形式,平面布局,有面闊三間、面闊七間的,更多的則是十三間頭與廿四間頭;木結構房屋,大多是二層,也有三層的;現代則更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
七間頭位于村南部,陳世凰(字國瑞,號桐楷,榜名錫麟)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坐東北朝西南,由正屋五間兩弄、左右廂房各一間組成三合院,通面闊22.32米,總進深12.12米,占地270.52平方米,均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二層樓屋,院墻上部有精美繪畫。正屋明間樓下開敞,檐柱設獅鹿牛腿,二樓設“卍”字紋美人靠,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
八間頭位于村中部,下宅三房陳世盛(字國香,榜名桂攀)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坐西北朝東南,由正屋三間和廂房五間組成L形平面布局,村民習慣稱為“直角彎”。通面闊19.92米,總進深19.82米,占地394.8平方米,均為二層硬山頂樓屋,正屋重檐,檐柱設獅鹿牛腿,木雕門窗已改為玻璃門窗。廂房單檐,檐柱設鎖殼形牛腿,門窗完整,飾幾何紋、“卍”字紋等。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八間頭民居曾作明德鄉政府、向陽公社辦公樓。“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木雕部件曾遭破壞,后來維修時給建筑木構件上了紅漆,對原貌有一定影響。現用作官橋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
下尚廂十三間頭位于村莊中部,始建于清乾隆末期(1778年左右),坐北朝南,由正屋七間和左右廂房各三間組成三合院,通面闊28.12米,總進深20.67米,占地581.24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穿斗式二層樓屋,明間樓下開敞公用,檐柱設獅子、鳳凰牛腿。左右廂房為單檐二層樓屋,檐柱施S形牛腿,方格窗基本完整。院墻上繪有精美壁畫。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
三層樓民居
三層樓位于村南部羅塘附近,由20世紀40年代初到上海創辦木雕家具廠的陳天星建造于1948年,坐東北朝西南,由正屋五間和左右廂房各兩間組成三合院,通面闊18.52米,總進深16.17米,占地299.47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穿斗式三層樓屋,左右廂房為單檐穿斗式二層樓屋,檐柱未設牛腿,也無木雕裝飾。鼓形柱礎,三合土地面。從上海帶回的特制鋼材制成的窗欞新穎別致,院子圍墻上的壁畫優雅明晰,體現了20世紀40年代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