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作為春節最重要的儀式,吉祥話與紅包必不可少。“叮鈴”,紅包一響,黃金萬兩。
不知從何時起,搶紅包已經成為了過年不可缺少的年味。抱著手機翹首以待,提示音一響,一場手速的廝殺便一觸即發。
互相發個紅包,再道個新年祝福,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把過年的儀式感拉滿。
不過,在沒有網絡的古代,通訊不便,古人有何獨特的拜年姿勢?他們又如何送出新年祝福?
貼春聯、掛燈籠、大掃除、穿新衣……這些拜年習俗,古已有之。但你是否知道,古代拜年已經用上了“賀年卡”?
古時的賀年卡稱為“拜年貼”,又稱“名謁”或“名刺”,是古人在春節時表示新春問候、吉祥祝福的專用帖子。
據史料記載,秦漢時期,人們在互相拜訪時先要呈上用竹木削成的條刺,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身份,相當于現在的名片。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記載:“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初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雖用紙,而仍沿用刺。”
自東漢以來,造紙業的發展為“拜年貼”提供了新的材料,文人雅士開始在紙片上繪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圖案,并署名送給親友。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
宋代時,文人士大夫間交往頻繁。過年期間,很多交友廣泛的人往往分身乏術,不能一一登門拜訪,便將恭賀新年的吉利語寫在用梅花箋紙裁成的紙片上,再派仆人送往受賀人家,“拜年貼”因而廣泛流行。
“拜年貼”上寫的字其實并不多。
文獻記載中的第一張“拜年貼”,出自北宋文學家秦觀之手。秦觀在這張古老的賀年卡上面,寫了短短17個字:“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
正旦指正月初一,“敬賀正旦”即恭賀新年的意思。
到明清時期,“拜年貼”飛入尋常百姓家,甚至有泛濫的趨勢。京官派人投送賀卡時,不管認識不認識,看到府宅就投遞,頗有滿街散發小廣告的意味。有詩為證: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明·文征明·《拜年》
清時有人寫《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景象:“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活現了當時過年時節,街頭傳送“拜年帖”的繁忙情景。
一些大戶人家還專設“門簿”,對傳來的帖子和前來拜年的賓客進行詳細記錄。
有些講究的文人在門簿的首頁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街長壽巷;二是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金銀庫胡同;三是貴無極大人,住魁星閣大學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還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及所盼之事,虛擬其他人物,譬如這家有體弱多病之人,就虛擬一個健無病老爺,住踢山街托鼎巷,以圖吉利討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納吉祥,虛擬吉人進門堂;只盼來年日子火,福壽全到樂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