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作為農歷歲首新年的“春節”,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由古至今沿襲下諸多頗具儀式感的年節習俗,如祭灶神、貼門神、吃餃子、守歲、拜年、放爆竹等。
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明朝古人們是如何過節的。
明朝版春節
明朝的春節,跟我們一樣是都是有放假的。
明朝皇帝朱棣大手一揮,直接批了全國十天大長假,可不比咱們現代人少。
有了這十天長假,于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過年節目了。
逛燈會
逛燈會,這是明朝人第一個過春節的重要項目了,而這中間最盛大的還要屬皇家舉辦的——“鰲山燈會”。
由大明皇家在皇城里搭建巨型的煙火花燈供大家觀看,其形狀因與鰲相似,所以命名為鰲山燈會。
從永樂開始,這個燈會便一直是規模龐大,每有臣民不遠千里奔赴午門觀燈會三日,其樂融融,燈會之間,互相敬酒,看臺上煙花綻放,聽臺下掌聲不斷,頗有點明朝版“春晚”的樂趣。
為了這次“春晚”能順利的舉行,臺上的綻放的各種煙花都要提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從全國各地運送來。
然后把各種形狀獨特的煙花按照特定的排好的順序一一的展現給觀眾看。
逛街
能夠跟皇家的春晚相提并論的,當屬明朝版的春節“買買買”了。
正月初一的早上,北京的城隍廟前就已經是車水馬龍了,各種各樣的貨物一字排開,在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商品,沒有你找不到的商品。
據說擺攤的小販多得都把整條街都給占滿了,各種千奇百怪的物品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一些是從遙遠的西方國家進口來的貨物。
拜年
說起比逛街還累的是,自然當屬拜年了,在古見面都要請安問好,便何況過年這種重要節日,那更是禮節繁重。
要說明朝官場之間的拜年,其實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辛苦,大年初一一早就在門口準備好了紙筆,客人來了之后,也只需要簽個名就算拜過年了。
據《水東日記》中的描述,明朝皇城的家庭,祭拜祖先是頭等大事,在元旦三天前就要完成,而到了大年初一,全家人起床洗漱吃完后,便要開始拜謝天地,以保佑來年豐收順利。
接著,就要開始出門給親友們拜年了。一路上走著,凡是遇到熟悉的親人,都要當街叩頭,表示新年快樂。
明朝曾有一名大臣形容說過,大年初一出去走了一圈,比上朝還累,腰都快直不起來了。
表演
明朝的春節大片,當然是沒有電影的,戲曲文化在這時候就要開始他們的表演了。
據書《見聞雜記》描述,每年的春節前夕,城里的富貴人家就要開始請戲班來家里唱堂會了。
不過大家都是要求春節來表演,那就只能看看誰先預定到了,一般都要提前幾個月前面下重金給有名的戲班預約。
這個時間段的戲班子生意可是異常火爆,往往剛唱完便匆忙趕往下一家接著演出。
吃吃喝喝
與往年一樣,過年總是離不開各種吃喝,曾有人過完年回來上班后苦著一張臉說:“又胖了三斤”
明朝版的春節也是一樣,據《豫變紀略》的描述,在明代一個偏遠的農村,當地人過春節也是吃喝風甚重,平日里省吃儉用的婦農們,在春節的時候,也會特意換上一身漂亮的衣服,帶上幾百小錢出門赴宴。
凡是參加大戶人家的宴席,只要隨便交上一些禮金,就能吃到一頓豐盛上好的酒席,好多人平日里吃不到的珍貴食材,在這一天都是隨便吃到的。
據《五雜俎》書中的描述,明代中后期的風氣,更是把這種奢侈發揮的淋漓盡致,凡是大戶人家的春節宴會上,經常都能看到各種珍惜動物的食材,熊掌鮑魚等更是司空見慣,即使小一點的家庭,一頓飯也通常要耗費他們數十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