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講極簡,宋朝就是最早的極簡。古代美學,到宋代達到最高,要求絕對單純,就是圓、方、素色、質感的單純。宋朝人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
宋代審美延續著晚唐的內容。與盛唐審美相比,表現出了另一種對美的追求。如果說盛唐是雄壯豪邁、氣象萬千的景象,那么宋代則是返璞歸真、格物致知的質樸姿態。盛唐的整個審美就像朝氣蓬勃,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而宋代就像一位歷經滄桑,閑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宋代是中國瓷器的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中國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優雅、釉色純凈、圖案清秀,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諸如斗笠碗這樣造型線條簡練卻張力十足。同時宋代瓷器雖是單色瓷居多,但它有一很大的特點是其它朝代所產瓷器比不上的,那就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如果是在明清,想在瓷器上表現山水通常會把山水畫上去。而在宋代則是以詩歌的比興的意趣來做瓷。
“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
哥窯與弟窯,各占江山
傳說宋朝時,在浙江龍泉有兩個燒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過,哥哥的技術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結果哥哥燒出來的瓷器帶著各式各樣的裂痕,像冰裂,像魚仔紋,卻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也被推到一個極高的地位,這就是哥窯。但其實弟弟燒的瓷器也不差,是歷史上著名的龍泉窯。兩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兩座高峰。
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
瓷器之所以會顯青色,是因為釉里含有鐵元素。龍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當地獨有的紫金土原料,里面含有石英、長石、含鐵云母和其他含鐵雜質礦物,所以龍泉窯的顏色特別青翠潤澤。南宋時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更是將青瓷推向頂峰。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
梅子青,釉層厚而透明,釉色瑩潤如玉,溫潤澤和,遠看如樹枝上掛著的梅子,“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故得此名。青色的梅子很快就會變軟發黃,“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情誼可能被歲月沖淡,那個“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龍泉青瓷卻將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來,想來也是件極浪漫的事。
不過按馬未都的說法,梅子青與青梅并不同,“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調里漸漸揉進藍色調,可是,“讓藍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樣”。有人評價“景德鎮瓷器是穿著華麗的美女,龍泉青瓷是裸體美女”。因為景德鎮瓷器偏于繪畫,而龍泉青瓷偏于器形。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用生命燒瓷器,對完美的苛求
宋朝時期,陶瓷工藝已爐火純青,官窯鼎立,民窯峰起。龍泉地區有三百多處窯址,可見曾經的鼎盛。雖然龍泉窯屬于民窯,但據考證,南宋龍泉青瓷的器形多是傳承古代青銅器,帶有官窯的影子,所以很可能當年龍泉窯不僅是當時政府收入來源,還可能為皇帝做貢品。
當地還有一個故事,講一個窯工師傅叫葉老大,正燒制一批宮廷用品。如果再不燒制成功全家和所有窯工都要被問斬。葉老大有個美麗善良的女兒叫葉青姬,為了拯救父親和大家,她縱身祭窯。最后,葉老大終于燒出了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的青瓷。大家都說這是葉青姬的化身。“青瓷”在龍泉方言里也諧音“青姬”,也是對她的紀念。
那時候為皇帝燒制貢品,如果一批里面有一個不合格,所有窯工都要被問斬。或許正是這種嚴苛至極的制度,逼著工匠們對瓷器追求極致的完美,在技藝上不斷精益求精,才有了陶瓷青春而巔峰的時代。
自古陶重青品
青瓷能夠僅憑顏色而脫穎而出成為一種藝術,離不開皇帝的喜好、文人的推崇。清朝藍浦曾在《景德鎮陶錄》一書中總結道,“自古陶重青品”。宋朝是陶瓷美學的劃時代時期,美學追求是“意境”。龍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它契合了中國文人對美的追求:含蓄、內斂、優雅、深沉。它靜默成景,卻又意境深遠。
宋代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宋代無疑是我國陶瓷史上的巔峰時代。一說宋瓷,讓人立刻聯想到名震“江湖”的“汝、官、哥、鈞、定”宋代五大名窯。
在我國古代陶瓷中,宋瓷以器形典雅、釉色純凈、圖案清秀獨樹一幟,無論是質量還是品種,都堪稱我國古代陶瓷的代表和典范。它的美學追求高度,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千年來,一直無法企及和逾越。它代表了我國陶瓷的最高水平。
宋瓷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官窯系統的五大名窯全為單色釉,民窯八大窯系中除磁州窯和吉州窯外,其余六個窯系基本以燒造單色釉瓷器為主。所以,追求色澤瑩潤,清素淡雅,純凈細膩成了宋瓷審美的主要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