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燧人、伏羲氏、神農氏
燧人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風姓,簡稱燧人,尊稱燧皇。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于商丘,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傳說,其事跡是“教民鉆木取火”,這一技術發明,使得人們不再依賴天然火取得火種。“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現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擊出火星。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指的是鉆燧取火,也就是用一個木棒快速研鉆另一木塊生熱最終而成火的行動。
其實遂、隧、燧、邃四個字同音,都與“貫通黑暗”意義相關:遂表示完成,其本義相當從黑暗的隧道中走出來,有豁然開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開掘隧洞,隧道中當然黑暗;燧是在木塊上鉆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間或時間的深遠,如同在隧洞中一樣,難以辨明前景。
從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極有可能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已經有了燧人氏的傳說故事。“燧人氏”這個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鉆木取火這一偉大發明。
十項發明:
●距今約五萬年時發明了“鉆木取火”,繼而又發明“燧石取火”。
●距今約四萬年時始作大山扶木紀歷,在昆侖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
●距今約三萬年時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
●距今約二萬年時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氏為風。距今約二萬六千年時,燧人氏以太乙織女星(天琴座a星)為北極星。
●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時,燧人氏發明大山榑木太陽歷。
●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氏發明《河圖》、《洛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注:有些是后世托古之作品河圖洛書也不都是他發明的,有的是后人為了尊崇他。)
●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干”。
●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歷。
●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約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伏羲氏
姓風,傳說在位150年,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伏羲是古代傳說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人頭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
主要成就:
1.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2.教民作網用于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3.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4.始造文字,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5.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6.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后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神農氏
炎帝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相傳炎帝牛首人身,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阪泉之戰:發生于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通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涿鹿之戰:是距今約5000余年前,為了爭奪適于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戰后,炎黃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里舉行“封泰山”儀式后方才凱旋西歸。它是中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最早的“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后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
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炎帝神農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于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
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后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于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
戰后,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于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歷元年。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只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并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霧中了。
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并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后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顓頊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主管水利。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稱黑帝或玄帝,在流傳下來的上古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與軒轅氏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踐帝位后,共工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帝顓頊聞變,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斗展開了,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發,一只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來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帝嚳
帝嚳,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黃帝的曾孫,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春秋戰國后,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
訂立節氣: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因此,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鳳凰來朝: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鐘、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后,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云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堯
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里繼承帝位,并開創了“禪讓制”的先河。堯傳位給舜。
禪位舜禹: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并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于是決定將帝位禪讓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制定歷法:
《尚書·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后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旸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并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并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并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后,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舜
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后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為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為有虞氏首領。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
至孝: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孝感動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