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崇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先人將對生命的信仰和自由的崇拜、對生的喜悅、對死的恐懼、對功名利祿的渴求,都寄托未知的神靈身上。中國民間有神仙崇拜的習俗。
春節時家家都要貼財神、灶神、門神諸神。購者不問價格,曰“請神”。神仙文化是研究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之門。
山西晉祠福祿壽三星磚雕影壁
我們在觀賞神仙形象的同時,更可以觸摸到古人的心理和情感脈搏,可以觸摸到我們民族的深層性格。民間對神仙崇拜和祭奠,是因為人們相信冥冥中有神仙可以幫助自己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災難或恐懼。
山西王家大院脊獸
人們迎神祭神,不僅僅是祈福禳災,還有擔心自己的過錯被神靈發現而受到懲罰的心理。因此神仙文化是以人本位的文化,神仙的塑造是以人的形象為主,并注意現實性和直接性,功利目的十分明顯。建筑中常見的神仙題材是福、祿、壽三星,常常出現在磚雕門樓、磚雕照壁、木雕門板上,是廣受大眾歡迎的民間神。
仙人走獸也稱為走獸、蹲獸,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廡殿頂正脊兩端的獸形裝飾,稱為鴟吻或者吞脊獸,在歇山頂的垂脊和戧脊上前端的瓦質或琉璃的脊獸稱為垂獸和戧獸。仙人走獸分仙人和走獸兩部分,其數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最高為十一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仙人走獸最早出現于漢朝的明器上,開始并沒有固定的使用規則,元朝以前多為武將。
山西晉祠古建筑螭吻和走獸
清朝開始出現官方定制,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騎鳳仙人鳳,又名仙人騎鳳,后面是走獸,通常數量為奇數(單數),九為最高,依次是:龍、鳳凰、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建筑等級降低時,走獸的數目也相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