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和鑒賞中國古建筑,首先應了解古代歷史、政治、宗教等背景文化。任何一處古建筑,產生歷史時代不同、宗法規制不同、工藝不同,材質不一,尤其是文化淵源、地域背景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古建筑不只是磚石土木,梁架榫卯和大屋頂,更重要的是,文化符號在意義上的精神價值。
山西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本身就展示著“立體的建筑史”。從史前文明到新舊石器部落,從陶寺遺址到夏商遺跡;從晉國都城到秦漢墓地;從唐代佛光寺風韻到元代永樂宮壁畫;從宋代晉祠圣母殿侍女像到應縣木塔之風鈴;從金元戲臺到明清晉商大院,山西古建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它們或淡裝素裹,或富麗堂皇,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構建之精,造型之美在全國首屈一指。
一是從儒釋道歷史文化角度,看宗教信仰類建筑。
佛教寺院佛教寺院布局沿襲傳統建筑形式,多是中軸線兩邊對稱規劃,最前面為山門,山門內左右為鐘鼓樓,殿內常常首先是四大天王塑像,后面是大雄寶殿,再后面是藏經樓。中軸線左右布置有僧房、輔以講堂、齋堂等建筑。在布局上,塔和經幢,作為佛教寺廟建筑的重要組成,融合了我國民族建筑藝術特點,亭臺樓閣建筑藝術運用到塔的建造中,功能趨向多元化。唐代建筑的代表作——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被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孤例”和“亞洲之光”,代表了我國現存唐代高水準的宮殿式風格建筑。
道教建筑主體建筑稱庵、洞、觀、殿、宮等,主要供奉呂洞賓、太上老君(老子)、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八仙等神像,雕工樸實、衣飾莊重,與佛教有不同表達方式。自漢以來,道教與佛教在不斷斗爭中融合,時盛時衰。道教崇奉道法自然,追求鬧中取靜,向往“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許多道教建筑講究“法天象地”廟宇建筑組群,宋以后也有少量石窟和塔。山西歷史上為道教信仰重點傳播省份,建有諸多道教宮觀,如恒山懸空寺、太原昊天觀及道教石窟,尤以山西芮城永樂宮(大純陽宮)最為著名。
儒家文廟和關公廟建筑文廟供孔子,武廟拜關公。對山西而言,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文廟建筑有千仞坊、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文昌祠、尊經閣、鄉賢祠等。山西的文廟240余座,不僅有府州縣三級文廟,還保存有鄉村文廟,是國內較為罕見的實例,山西平遙文廟建于金代,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文廟建筑之一。山西是武圣關羽的故鄉,隋唐以后,關公文化在山西盛行,隨之建造了祭祀關羽的廟堂,運城市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代開皇九年(589),是國內建造較早的關帝廟,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關帝廟。
神廟建筑這類建筑更具有地域性文化和民間世俗崇拜的特色,如晉東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湯王廟”“崔府君廟”“二仙廟”“靈貺王廟”等,代表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傳統和信仰習俗。這些古建,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從百姓中來,由百姓興建,也維系著一方百姓樸素的精神信仰,有的至今仍發揮著老百姓精神寄托的作用。這類建筑背后,反映出古代民間把傳統信仰的神靈和各種宗教的神靈進行反復篩選、淘汰、組合,構成一個雜亂的神靈信仰體系。不問各路神靈的出身來歷,只要靈驗香火就旺。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中國民間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點,它的發展實質上可以看做是一個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會互構過程,其建筑也是形式多種多樣,極具民間文化特色。
二是從官家府衙、民間宅院看人文類建筑
古建筑從等級可分為官式建筑與民居建筑。官式建筑中,從皇宮、壇廟、陵寢,到官府的衙署廳堂,多采取規整平面布局方式。特點是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物。民居建筑則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多采用這種形式,如晉中常家莊園。城池、衙署是古代官吏處理公務的主要場所,也是山西建筑實物中保存較多的類型,霍州署、絳州大堂是代表性建筑。而城池做為古代常見的防御性建筑,可分為都、府、州、縣及堡等級差,山西境內的府、州、縣城104座,平遙縣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山西現存2000多處古民居,在全國保存數量最多。山西民居分窯洞式和磚木結構式兩種類型,窯洞主要分布在山區,是山西傳統民居的重要形式。磚木結構宅院中,以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和常家莊園著名。明清晉商大院規模宏大、布局有序,外觀呈城堡式,立面造型封閉,為北方民居典范。山西還遺存有大量珍貴的古村鎮,布局完整,建造精美。
三是從長城關隘、石窟摩崖看戶外超體量類建筑
長城是體量最大的古建筑,山西長城從戰國至清代,分布于全省9個市、40余個縣(區),現存墻體和遺跡2500千米。山西境內多關隘,有史料記載的關隘達300多處。其中著名有代縣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大同得勝堡等,關隘除關城、城墻的設施外,還有驛站、烽燧等附屬設施。
山西石窟寺的開鑿始于北魏,至唐代時達到極盛,宋元明清歷代均有開鑿,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石窟藝術序列。山西摩崖造像和石刻留存豐富,時代自北朝至明清。沁縣南涅水石刻造像,1957年發現后,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除以上三類主要的古建筑以外,從形式上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其他文化建筑,如古戲臺、教育建筑中的書院、學堂;生產建筑中的作坊;水利建筑中的渠堰、泊池;商業建筑中的店鋪、當鋪、錢莊及票號,以及古代道路、橋梁等建筑形式,大美無疆,風格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