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地處會稽山脈西麓。斯宅即“斯姓宅第”之謂,是當今全國斯姓的最大聚居地,唐中和四年(884)從東陽梵德村遷至諸暨上林(今斯宅),為上林斯氏開宗始祖,并一直衍生至今,自唐至今已50余世,歷1100余年,可謂源遠流長。
斯宅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達14處之多,大多建于清末,每個組群規模都較大,占地面積多在30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達12500平方米,素有“江南巨宅”之稱,絕大部分建筑仍為斯姓人所居住。其中的斯盛居(千柱屋)、筆峰書屋、發祥居(下新屋)及華國公別墅(包括家廟與私塾)最具代表性。
斯氏古民居建筑氣勢恢宏,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明確的軸線,嚴格講求端正。縱深方向一般布置門廳、大廳、座樓三進建筑。大廳作為家族共用活動(祭祀、議事、儀式)的場所,選料上乘,用材碩大,雕刻繁復,面闊多為三間,開敞式,進入廳內,各種寓意深刻的木雕、磚雕、石雕令人目不暇接,雕刻技藝嫻熟,題材廣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門廳、座樓及兩側廂房向內多為重檐立面,裝飾亦很講究,門窗隔扇,木雕細致入微,構圖巧妙,甚至連山墻墀頭也設以精美的磚雕。也有縱深方向分幾條軸線的,如斯盛居縱深有多條軸線,以中軸為中心,然后向左右兩側擴展,兩側構成各自獨立的組合空間,分設若干小院落,組合成總的大宅院,幾代同院,子孫滿堂。
院落的擴大不是向縱深推進,而是向左右兩側擴大,是斯氏古民居布局的一個重要特色。每個組群皆以高墻圍護,外觀十分封閉,儼然如同堡壘一般,具有良好的防衛功能,斯氏家譜上也稱有“塢堡”之遺風。
同時為使封閉的外觀得以豐富,打破單調與壓抑,每個組群的單體幾乎均筑封火山墻,其式樣不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富于變化,脊飾講究,它既具防火功能,又使建筑的外觀輪廓起伏,賦予美感。在建筑正立面,又不遺余力地營造大門和側門,門罩和石窗雕刻各種吉祥圖案,以納吉氣。
斯姓族人經商致富后,在營造宅第的同時大力提倡教育,以“培育人才,應國家楨干之用”,其中的筆峰書屋、華國公別墅就是斯姓族人的學塾,同族子弟,不論富貴貧賤,學塾之門一概敞開,如功名成就,宗族予以獎勵,從華國公別墅的“碑記”以及“別墅”講堂內至今留存的多份“捷報”可見斯姓族人對教育的重視,耕讀家風世守不絕,莘莘學子也捷報頻傳,人才輩出。斯宅至今所保存的歷史文化遺存附帶的眾多歷史文化信息,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狀況以及一個家族的發展狀況。
斯氏古民居數量多,規模大,建造考究,為江南民居的上乘之作,是研究江南民居的重要實物例證。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