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中原文化和閩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與泉州的地理、氣候條件及文化習俗等相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
閩南民居最為獨特的建筑俗稱“皇宮起”,惠安民居營造技藝即通過“皇宮起”宮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現得最為典型。“皇宮起”源起于唐五代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閩王王審知(862—925)的嬪妃黃厥系惠安人,因得閩王寵愛而被特許按宮殿規制和外形在家鄉大興土木。后來,“皇宮起”宮殿式民居大厝由此成為當地民居爭相仿效的樣式,并逐漸流傳四方。
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遷入泉州后,把中原宮殿建筑技藝帶入民間,使宮殿式“皇宮起”的民居建筑進一步發展。這種宮殿式大厝有單護厝、雙護厝、四護厝等類型和三開間、五開間等樣式,為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落、三落、五落不等。“皇宮起”以庭院為組織單元,而以走廊、過水貫穿全宅,建筑中較多運用磚瓦,以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筑外圍墻,以穿斗木構架做承重結構,采用硬山式屋頂和彎曲起翹的燕尾脊式屋脊。
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
閩南傳統建筑技藝是獨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閩南文化的核心支柱。“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土樓木樓還有中西合璧。”短短的一句話高度概括了閩南傳統建筑的特點,造型樸素卻色彩鮮明,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特有的形式、用材、工藝有著強烈的地域色彩,代表著閩南人的智慧。
閩南傳統建筑極為講究風水,大多取西南朝向,通常為前埕后厝的布局,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屋面為雙曲面,兩端雙翹燕尾脊,護厝屋頂則使用馬鞍脊。
閩南地區的房子喜歡紅色。“閩南紅”是一種喜慶的紅色,它代表著閩南人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面。這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閩南人特別偏愛紅色,它代表了傳統文化中的喜慶、吉祥和活力,至今仍被用作建筑的主要顏色。在閩南傳統建筑中應用了許許多多美術技藝,涵蓋了美術中造型、設計、表現等領域中的大部分知識。如:閩南傳統建筑中的石作的雕刻技法就有素平、平花、水磨沈花、剔地雕、透雕、四面雕、影雕等。
閩南傳統建筑常見的裝飾技法有木雕、石雕、泥塑彩繪、彩陶、剪粘等。其中,泥塑彩繪、彩陶和剪粘是中國南方閩、粵、臺三地傳統建筑所特有的裝飾手法。閩南傳統建筑里的彩畫、裝飾和紅磚拼圖也包含了很多造型技巧。
“白石、紅磚、赤瓦”是對閩南傳統建筑用材的高度總結,因地制宜的運用多種材料混合砌筑是其最大的特征。通常在建筑群墻、柜臺腳、石柱等處會使用當地盛產的花崗巖——礱石,俗稱泉州白。紅瓦蓋頂,紅瓦分為板瓦、筒瓦,民間多用彎凹的板瓦,宮殿多用半圓筒的筒瓦。
墻面裝飾多用煙炙磚與斗底磚。福建地區各地土壤中含鐵量較高,燒出來的磚由于三氧化二鐵的原因,成亮麗的紅色,俗稱紅磚,或稱“胭脂磚”、“煙炙磚”、“顏紫磚”,多用于閩南傳統建筑中墻面的裝飾。斗底磚則多用做閩南傳統建筑的鋪地材料或墻面裝飾等,形狀多變,有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特殊的拼鋪方式含有不同的寓意。比如房間常用丁字砌,寓意人丁興旺;大廳或入口處常用人字砌,代表引導的作用;宗祠或天井則常用龜形砌,寓意吉祥長壽。
“出磚入石”最早為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建造工藝,白石與紅磚紅瓦的強烈對比,帶來了不一樣的美感,再加之實用性、經濟性以及牢固性的特點,這種“就地取材”的砌筑方式被廣泛于閩南民居的一些墻面、庭院圍墻等處。
除了“出磚入石”這種特殊的工藝,閩南傳統建筑中在裝飾方面常與石雕、木雕、磚雕結合在一起。木雕通常用于承重的梁、柱、檁以及次要承重構件,如斗、拱、瓜筒、獅座等多作淺浮雕。石雕則多用于門、窗、題匾、欄桿等,常用礱石與青石。在閩南的一些傳統建筑的屋頂或墻面的部分還會有“剪瓷雕”的裝飾,形成視覺的焦點。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改造及房地產建筑業興起,很多閩南傳統民居被拆遷或損毀。同時,現代建筑工藝迅猛發展,傳統建筑市場萎縮,一些名師名匠及其傳人或去世或改行,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面臨消亡的危險,急需有關方面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