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您會想到什么?是汴(biàn)繡、蜀錦、烙(lào)畫,用一雙巧手呈現精彩萬千,還是陜北民歌、河南墜子、鄒魯禮樂,在一方舞臺演繹人間百態?
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引發廣泛關注。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要對本地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梳理,遴選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推薦目錄并向社會公布,為旅游發展提供優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知明確,未來將設立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培育一批滿足游客需求、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旅游線路。
我國已公布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公布了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57項國家級項目分為十大門類,在這其中,國家級項目數量最多的是傳統技藝類,有287項;其次是傳統音樂類,有189項;數量最少的是傳統醫藥類,共23項。如何將這些非遺項目和旅游景區結合起來?而且這么多的門類,都能和景區融合嗎?對此,我們來聽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的解讀。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表示,各地結合非遺門類特點找到與旅游融合的契合點,深入挖掘民間文學非遺項目的價值及內涵,對傳統表演等非遺項目依據游客需求進行開發,通過展演開發旅游產品等提高游客參與性,以實現非遺與旅游景區的融合發展。
為何要設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薦目錄?
通知中還提到一點,將建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薦目錄,為什么要設立目錄?怎么才能入選這個目錄?有什么要求?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表示,建立目錄是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礎,在設立推薦目錄時,要把握非遺保護傳承和旅游發展的規律特點,遴選體現傳統文化且被民眾認可的非遺項目。
如何確保為游客帶來高質量的體驗?
事實上,在景區里看到非遺表演已經不算新鮮事兒。比如春節期間在浙江臺州,長度近200米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田板龍在臺州臨海的古城墻上舞動,場面十分壯。大田板龍作始于清代,逢年過節之時支起龍身,仰起龍頭,穿梭在城市鄉間,作為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自貢燈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年春節期間,在四川自貢市的中華彩燈大世界舉行的自貢燈會,匯集了京派、徽派、蘇派等八大地方春節民俗,融入了古典名著、神話故事等題材內容,吸引了不少游客。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春節期間,像這樣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各地開展了超過1.2萬場。那么在具體實施中,如何保證非遺與旅游景區融合的質量,給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呢?
此外,通知中還提到要設立國家級非遺體驗基地,建設一批國家級非遺特色景區,目前有初步規劃嗎?再來聽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的解讀。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表示,要拓展游客學習非遺途徑,促進非遺傳承傳播,建立非遺體驗基地,面向旅客提供旅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