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是一部文化巨著,陸羽將儒家的思想、佛教的理論、道家的學說,合三而一地貫穿于這部技術性很強的書籍中,從而使采制茶和制作茶器具的技術過程,升華到具有美學意味的藝術流程,將一種人們普通的習慣愛好,一種粗放式的茶飲轉化成品賞式烹飲。所謂品賞式的烹飲,是將茶飲變為一種重意趣而輕功用的雅事。
人們在品賞過程中,將茶湯所呈現的千姿百態的形美、賞心悅目的色美、回味無窮的味美、芬芳漫溢的香美,無一遺漏地進入了人的感官,使人獲得高度的愉悅,獲得精神上極美享受。這種充滿美的律動的茶技和茶飲,正是茶文化最基本的內容。
《茶經》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宋代著名詩人陳師道在《茶經》序言中說:“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這里講了《茶經》在兩方面的貢獻:一是茶文獻方面的貢獻,《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陸羽是茶學山林第一位開山伐柯人,他開創了我國為茶著書立學的先河,影響所及是歷代茶人紛紛仿效創作茶書,僅以《茶經》命名的茶書就有宋人周絳的《補茶經》,明代徐渭的《茶經》,張德謙的《茶經》,孫大綬的《茶經水辨》《茶經外集》,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
這些與《茶經》相同或相似的書名茶學著作,在內容也主要是對陸羽的《茶經》補充和詳解。《茶經》問世后,歷代一再刊刻,據可考的刊本就有20多種。《茶經》還被譯成日、俄、英等國文字,其影響已超越國界。
《茶經》第二個影響是開創了一代飲茶風氣,建立了中國傳統的茶學和茶文化體系。唐以前,飲茶的風氣尚不普及,還有“水厄”“酪奴”貶稱。自從陸羽《茶經》以后,飲茶之風愈熾,上至天子君侯,下至田農樵夫,都以飲茶為尚,成為唐人一日不可無的生活常事。
一方面,人們在這普通的生活常事中發現了美,在體驗性的感受中,更追求一種對性靈的重視,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從而將茶飲升華到一種文化體系;另一方面,人們在普通的生活茶事中發現了科學靈光,茶學在《茶經》中建立,在生產中應用,更在人們生活中弘揚。因此,陸羽是中國茶學的創始人,中國茶文化體系的奠基人。《茶經》的問世,則是中國茶學和中國茶文化體系建立的標志。悠悠千載,《茶經》猶如一塊高聳入云的豐碑,閃耀著永恒的智慧之光。
陸羽所著的《顧渚山記》也是一部著名的茶書。顧渚山在今湖州長興縣17公里處,陸羽曾在湖州定居36年之久,足跡遍歷了湖州大小山脈,每至-處,他都要深入茶園芳叢中弄泉品茗,所以對湖州各地茗茶品位,他都了如指掌,僅《茶經》所列湖州就有十個茶區,而對湖州顧渚山茶,陸羽更情有獨鐘,認為天下第一,因此撰寫了《顧渚山記》。惜該書已經散佚,今從群書中輯錄以下數條:
(1)王智深《宋錄》曰:豫章王子尚訪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焉?(何焯等《御定分字錦》卷22)
(2)《神異記》曰:余姚人虞茫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百青羊,飲瀑布水,日:“吾丹丘子也,聞子善茗飲,常思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余,必相遺也。”因立茶祠。后常與往山,獲大茗時焉。(《太平廣記》卷412)
(3)劉敬叔《異苑》曰:剡縣陳婺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先輒祀之。二子恚之曰:冢何知?徒以勞祀!“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及夜,母夢一人曰:“吾此冢三百余年,母二子恒見毀,賴相保護,又餮吾嘉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于庭內獲錢十萬,似久埋者,惟貫新。母告二子,二子慚之,以是禱酬愈至。(《太平廣記》卷412《草木類》)
(4)顧渚山中有鳥如鴝鵒而小,蒼黃色。每至正月二月,作聲云:“春起”也;三月四月,作聲云:“春去”也。采茶人呼為“報春鳥”。(《太平廣記》卷463)
(5)顧渚山赫石洞有綠蛇,長可三尺余,大類小指,好棲樹杪,視之若槃帶纏于柯葉間,無螫毒,見人則空中飛。(《太平廣記》卷46《綠蛇》)
(6)團黃茶,有一槍二旗之號。(《蘇軾詩集》王十朋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