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來髹涂。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
百寶嵌
百寶嵌工藝出現于明代,它是在螺鈿鑲嵌工藝的基礎上,加入寶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鑲嵌工藝,用百寶嵌成的圖案花紋會隨著照射光線角度的變化,發出各種各樣的光彩,主要出現在中國古典家具以及工藝美術品上。進入清代以后,百寶嵌發展成為家具制作的重要鑲嵌技術之一。
犀皮漆
犀皮漆,變涂,又稱犀皮、西皮、虎皮漆、波羅漆,此技法起于唐朝,在宋朝時十分流行,制作出的圖案取決于表面起皺和點紋高低起伏的變化。
雕漆
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雕漆工藝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它體現了我國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
清乾隆 剔紅人物小香盒
雕填
雕填工藝,是在特制的髹漆坯件上,彩繪各種圖案紋樣,將畫面每個部位的外輪廓,以刀代筆勾勒出輪廓槽線,戧以金粉,使畫面更加豐滿。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兩代。
堆漆
堆漆是指用漆或者漆灰在器物上堆出花紋的裝飾技法。這種技法在漢代已經出現,唐宋以后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則更加趨于成熟。堆漆的做法有好幾種,一種是花紋與地子顏色不同,不同層次的幾種漆色互相交疊,堆成的花紋側面顯露出有規律的色層,效果極像剔犀;另一種是用漆灰堆起花紋,然后上漆,花紋與地子為同一色,具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明清時期,堆漆還出現了在堆好的漆灰上加以雕琢和上漆的做法,叫做“隱起”或“堆起”,這比單純的堆漆更富于藝術感染力。
款彩
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紋,里面再填漆色或油色以及金或銀的一種裝飾技法,豐富紋樣畫面。在各地有各種名稱:揚州稱“深刻”,北京稱“刻灰”或“大雕填”,蘇州上海稱“刻漆”。
清康熙 西湖通景花鳥博古紋黑漆款彩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