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被譽為“極邊第一城”,它是中原文明在遙遠的西南邊陲凝成的一塊琥珀,這里環境優美,民風古樸,漢文化積淀深厚。建筑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騰沖的民居建筑處處體現著融會貫通的中國藝術,人工與自然,繼承與改造,舊山水,新建筑,自然與生活完美融合。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沉淀著騰沖的原味,建筑與文化各得其所同時相互映襯。
村落布局
空間容納著生活,建筑承載著文化。
在騰沖,村落布局中所體現的核心是一種有利于生活、生存、生命的環境觀念,包括對環境的選擇,利用和優化。
從歷史情況看,村落布局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在經選定的較大的地理空間中分化出被賦予了特定功能意義的較小空間的過程。
前一個空間是自然生態的空間,后一個空間是人工生態的空間,在對自然空間的選擇和在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空間的前提下,建立起人工空間和自然空間能夠和諧運行的機制。
發展歷程
原始窩棚--木楞房(土基房)--“漢式”合院。
騰沖民居建筑發展至今大約經歷了三個發展歷程,原始窩棚--木楞房(土基房)--“漢式”合院。和順就是典型的“漢式”合院建筑,而滇灘明光等地的木楞房、清水團田等地的土基房仍然存在。現在騰沖的民居大多是簡化版的“漢式”合院建筑。
外域文化帶來影響。
據《元史·兵志》記載,元王朝曾在騰沖“屯種養兵”,漢族軍事移民大批遷入騰沖,帶來先進的漢文化。
在這樣的影響下,騰沖民居建筑先后向“漢式”合院系建筑靠攏。應該說這個歷史機遇帶有某種偶然性。但是,在這個偶然性中,卻又包含著必然性的因素。那就是來自中原的漢式建筑本身確實具有功能上和技術上的質量優勢,以及廣泛的適應性。
民居特色
給人一種平和、自然、舒適、含蓄的韻味。
騰沖民居建筑類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但有騰沖的特點。
騰沖民居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文人的“氣派”,把遮風避雨的地方安裝上“儒雅”的文人夢,灰瓦、青磚、石墻、雕刻精細的格子門窗給人一種平和、自然、舒適、含蓄的韻味。
從外觀來看,騰沖合院系民居可稱樸實、素雅,在庭院內部,騰沖民居少有矯揉造作的虛偽鋪陳,沒有粗俗炫耀的“金碧輝煌”。
追求居所的樸實素雅,是我國歷代知識分子所倡導的一個優良傳統,而在邊陲騰沖,歷代尊崇文人名士,例如“走夷方”積累財富后大興鄉村教育,建成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家堂獨尊
在騰沖,家堂在民居空間中享有獨尊地位。
在騰沖,家堂在民居空間中的享有獨尊地位。
對于騰沖人來說,最為神圣的要算對祖宗的祭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倫理思想,《論語》說“其為人也孝悌”。
騰沖人家的家堂設在正房的明間,體現其以“中”為貴、以“上”為貴。特設華麗的被稱為“天地笆”的裝修構件,以體現家堂的特殊地位。在家堂有空間上的禁忌,不許人們在其上方活動,認為這是對祖宗的不恭,因此騰沖民居家堂貫穿兩層,兩次間通外廊聯系。
民居建材
豐富的原始森林、火山石資源提供特色建材。
在建材方面,高黎貢山、緬甸原始森林豐富的木材資源為騰沖民居提供了主體木材,木制建筑對于處于地震帶的騰沖也最為適合。地殼運動造就了騰沖豐富的火山石資源,在這里,火山石除了為民居建筑增加了厚實的外墻,也鋪砌在鄉村小巷,蜿蜒通往外面。
庭院風光
騰沖民居庭院基本都植有花卉,山茶必不可少。
在園林方面,騰沖民居庭院幾乎都種植有花花草草,這或許除了傳承自中原漢式園林布局,也源自騰沖人對文人墨客的崇拜。以物明志或許是歷代文人的傳統,寒梅傲雪、空谷幽蘭、堅韌松柏......值得一說的是騰沖庭院基本植有山茶,或許源于騰沖是云南山茶的故鄉吧。
“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這是中國傳統村落的環境空間特點。騰沖村落融于自然,與自然同呼吸,“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模式。這種和諧鑄造了民居村落的個性與靈魂,形成騰沖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