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是建筑物中用來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桿體,俗稱“柱子”。柱子和其他大部分建筑構(gòu)件一樣,有豐富的品類和一定的發(fā)展過程根據(jù)柱子在建筑中的位置,可以將它分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瓜柱、角柱、廊柱等。
而根據(jù)柱子的截面形狀來看,則有圓柱、方柱、六角柱、八角柱等不同形象;根據(jù)柱子所用的材料來分,有木柱、石柱等之別:根據(jù)裝飾來看,又有雕龍柱、油漆柱、素面無飾柱等。
此外,柱子在使用時有單獨直立的,也有兩柱緊貼而立的。柱子在各個時期既有延續(xù)與繼承,也有發(fā)展和變化。如,方柱在秦代時始出現(xiàn),而漢代時則又增加了八角形柱、束竹式柱、人像柱等,唐代中期以后則極少再使用方柱,宋代時大多為圓柱和八角柱。
還有很多柱子,作用與位置均相同,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如瓜柱,在宋代時稱為“蜀柱”、“侏儒柱”,明代以后才稱為“瓜柱”。古代柱子多為木造,亦有石柱。為防水、防潮,在主柱與地基間,建有柱礎(chǔ),并在木柱的柱礎(chǔ)之上,墊以石櫍。
柱子的分類
1、按截面形狀分方柱、圓柱、八菱形柱、六菱形柱。
2、按柱子的材質(zhì)分木柱、石柱、磚柱。
3、按長細(xì)比分長柱、短柱、中長柱。
4、按外形分直柱、梭柱。
按柱的功能、位置等分類
按柱的功能、所處位置等分類的,不勝枚舉,下面選列幾種常被提及的柱子:
1、檐柱
檐柱稱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撐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帶平坐的建筑,支撐挑出較長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柱子有石質(zhì)、木質(zhì)之分,斷面則有圓、方之分,通常為方形,且柱徑較小。
2、角柱
角柱位于建筑角部、與柱的正交的兩個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與之相連接的框架柱。簡單地說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從概念設(shè)計的角度出發(fā),對結(jié)構(gòu)的薄弱部位給予加強。所以角柱在計算、抗震構(gòu)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規(guī)定。
3、金柱
金柱也稱老檐柱,在檐柱以內(nèi),中線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帶外廊的建筑。進(jìn)深(進(jìn)深:由門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圍金柱和里內(nèi)金柱之分。
另外,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稱。
4、山柱
山柱在硬山或懸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墻內(nèi),正中支撐屋頂?shù)闹印?/span>
5、中柱
中柱也稱脊柱,在建筑物縱向定位軸線的中線上支撐屋脊的柱子。
6、瓜柱
瓜柱立于大梁上用來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稱為瓜柱,有的稱為“童柱”。其高度大于其直徑。
7、蜀柱
蜀柱又稱脊瓜柱、侏儒柱,在屋脊部位的三架梁上,用來支撐脊檁的短柱,也叫“脊瓜柱或脊童柱”。
8、駝峰
宋式建筑名詞,系用在兩層梁之間的墊塊,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構(gòu)件,因起外形似駱駝之背,故名之。駝峰有全駝峰和半駝峰之分。全駝峰又有鷹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種形式,半駝峰比較少見。在清式建筑中,駝峰則稱之為“柁橔”,其高度小于直徑,當(dāng)高度大于直徑時,則稱為“瓜柱”。
9、柱礎(chǔ)
柱礎(chǔ)俗又稱磉盤,或柱礎(chǔ)石。古代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腳下添了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又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柱下的基礎(chǔ),凡是木架結(jié)構(gòu)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10、柱櫍
柱櫍或稱柱珠,它是柱身與柱礎(chǔ)過渡部分,因為柱子多為木制,水分易順著豎向的木紋上升而影響木柱的耐久質(zhì)量,“櫍”的紋理為橫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順紋上升,起到保護(hù)柱身的作用。“櫍”一般呈扁鼓形,材質(zhì)有石、木兩種。
11、梭柱
柱子上下兩端(或僅上端)收小,梭形。
12、垂柱
垂柱上端功用與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門或牌樓門的四角上,下部懸空,端頭上常有蓮花雕飾,故常稱垂蓮柱。
13、牛腿柱
牛腿柱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構(gòu)件。雀替是指位于柱與橫梁之間的撐木,它既可以起到傳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
牛腿在有的地方又叫“馬腿”,也是指從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裝飾的作用而不起傳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資料中,牛腿和雀替兩者是混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