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臨平博物館在江南特有的黃梅雨季時節如期開放,或許是因為近年氣候的異常,讓人逐漸淡忘了曾經飄滿丁香花的雨巷。可是,當你邁入這座外觀以江南民居元素作為造型的博物館時,還是能夠感受到“一橋春色在江南,楊柳初展意猶寒”那種濕潤而朦朧的熟悉意境。
何謂江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江南!
無論是小橋、流水、青磚黛瓦、煙雨樓臺,還是草長鶯飛或美人顧盼。江南早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概念,已經演化成一種文化符號。如何提煉具有情感共識的江南元素符號,精確表達每個人心目中都認同的江南。杭州市臨平博物館的“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可以讓觀眾揭曉久藏于心的謎底。
江南作為長江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如何說明從一個荒蠻落后的地區漸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創造力、競爭力、影響力的區域。展覽設計師需要運用多元的解讀方式將不同的信息進行組合,以此來展現漫長的文明進化過程,從而突顯出展覽的主題信息——江南水鄉在中國文明構成中的地位。
眾所周知,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物”,由于語境的轉換,已經脫離了其本質的意義,因為與展覽主題融和于相同敘事語境之中,形成一種嶄新的展覽語言。
由于主題信息表述的需要,在展示空間中任何的“物”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縝密的邏輯關系,以“物”敘事的物不僅僅局限于展品,而是包含展品在內的各種可以與主題信息密切關聯的媒介。這種形成的新媒介通過信息組團的方式,可以最大化地詮釋“物”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文物集信息源和信息載體于一身,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見證物。博物館展覽的根本就是以“物”說話。
杭州市臨平博物館通過“何處是江南—地域的江南”、“富庶魚米鄉—經濟的江南”、“詩意棲居處—生活的江南”、“文才盡風流—文化的江南”、“春風無盡綠—轉型的江南”五個單元從各個角度分別對江南文化做了全面的展示。
例如第一部分,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茅山遺址出土的“獨木舟”,對表述江南地區史前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為了彰顯展品的重要性,選擇這艘體形狹長的獨木舟懸浮于空間最注目的區域,對觀眾形成了強烈視覺沖擊。
而良渚中晚期“水稻田”和廣富林文化“牛腳印”展品標本的和諧組合,是一處獨具精巧匠心的構思設計,可以真實形象地揭示早期江南地區水網密布的地貌以及飯稻羹魚的風俗場景。
整個展覽空間遍布了江南地區各時期的典型器物,它們恰當而密集地分布于博物館的各展示區域。
如漢唐時期的編鐘、銅鏡,宋元的青瓷、明清的書畫和建筑構件等各類展品,通過重組、梳理、整合的手段,轉化為和諧一致、相互襯托的多元新傳播媒介,共同構成了信息量極其豐富的場域,重現江南“百業昌盛濟民生”的盛景。
通過深入挖掘每一件展品所蘊含的精神氣息,并配合有效的展現手段,“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完美地勾勒出江南燦爛的歷史輪廓,進一步地弘揚江南文化那種不斷創新,勇于拼搏的時代精神。
基于“江南”這個展覽主題,傳統線性敘事結構的傳播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當下博物館的發展趨勢,而固化的空間形式表達也無法滿足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傳統中國畫中有一種不求工細形似,只求以精練之筆勾勒景物的神態畫法,這種意象的寫意表達方式,非常適于呈現煙雨朦朧的江南之美。
杭州市臨平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探尋著這種獨特的詩意美學,并將之轉化為意象的設計語言,讓展覽在抒情而內斂的氣氛中增加觀眾的情感維度,形成一種深刻的認知體驗。
江南文化的精髓涵蓋著“詩性審美”的婉約氣質,展覽一直秉承著這種含蓄委婉的設計理念,以意象與具象相兼的手法進行空間的二次創作。
把江南獨特“粉墻黛瓦”的建筑韻味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美學氣質融合為寧靜淡雅的主色調,彌漫著整個展示空間。
選用石拱橋、古戲臺或小木舟等典型的水鄉符號以詩性化的方式與整體空間色調融合一體,渲染出一種簡潔而明快的氣韻,再結合略帶一絲藍綠色的圖文版面,大面積營造出的空靈效果,恰如濃烈水墨畫中那醒目的留白之處,構成了“水光月色兩相兼”的詩意空間。
展廳設計根據建筑空間的特點,并結合觀眾的參觀心理,將傳統的“單一線性”結構重新規劃為“多線并行”的空間布局,這種靈動的流線設計方式既模糊了空間的分割感,又通過開放的格局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從一種“被動”的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姿態,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探知欲,并且促使觀眾始終帶著自主觀覽和主動發現的熱情參觀展覽,進而能夠較深刻地理解展覽的主題信息。
源于空間合理布局與應用的極致融合,“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對空間材料嫻熟的運用加深了觀眾對展覽的視覺記憶,無論是立面肌理層次的變化還是環境色與展品色的對比控制,這些技術措施對內容傳播有非常明顯的倍增效果。
當然,在黑匣子的空間內,文物對光的要求以及觀眾參觀體驗的需求,對于照明設計和投射方式都是一種考驗。適宜的光斑虛實轉換以及照度把控、眩光處理經過嚴謹的探究實驗,在展示空間中都有較好的顯現。
在信息密集的智能化、圖像化的網絡數字時代,博物館需要構建一種多感官體驗氛圍。能夠與時俱進地把當今前沿的科技和藝術手段運用到展陳空間中,也是提高觀眾認知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
為了增強觀眾對展覽的接受度,激發觀眾觀展興趣,杭州市臨平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努力踐行著以觀眾為中心的設計概念,在強調與觀眾的互動性和連接性同時,展覽大量運用了裝置藝術、塑形造景、魔鏡視窗、沉浸影像等多維的展陳手段,使觀眾在參觀展品時從傳統的單一感官體驗向多感官體驗轉化,而視覺、觸覺、聽覺帶來的多維信息接收渠道,會給觀眾形成互動與沉浸的體驗,這種極具親和力的粘度,更能夠潛移默化地助推觀眾理解展覽信息的深度和意義。
新媒體的組合運用、多感官的體驗感知方法,可以有效吸引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展覽傳遞的信息,同時以怡悅輕松的心態接收知識,從而達到博物館傳承文明、啟迪智慧、激發想象的功能,實現新時代博物館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杭州市臨平博物館的陳列設計由始及終都在尋求“一生花里醉春風”的意境,這種詩意的空間創作或許也是區域文化主題性博物館追求的設計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