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買衣服要看品味,古代人穿衣服則要看“品”位。商周時期,衣服款式通常是上衣下裳,裳即裙子,不分男女都可穿用。貴族在裙子外再多系一片革制或絲繡的斧形服飾即是身份尊貴的標(biāo)志。到春秋之際上衣下裳被連接起來,下面垂到踝部,稱為“深衣”。
深衣制作時仍上下分裁,然后再縫在一起。其下裳共用12幅,以應(yīng)每年有12月之意,表示古人對天時的崇敬。深衣的用途廣泛,諸侯、大夫、士既可在家居時穿著,又可在晚朝時穿用。庶人一般穿褐,但也可用深衣作為禮服。深衣對后世服飾影響很大,現(xiàn)代的連衣裙也是由深衣沿革而來的。
古代御寒的冬服有裘、袍等。裘是皮衣,獸毛在外,亦要依等級穿用。古代以狐裘為貴,主要供君王及貴族穿用。狐裘又分狐白裘、狐青裘、狐黃裘、狐蒼裘等。
據(jù)《白虎通義·衣裳篇》說:“天子狐白,諸侯狐黃,大夫服蒼?!倍恳话愦┗Ⅳ?、狼裘或羔裘,庶人則只能服犬羊之裘。裘衣平??芍苯哟┯?,但在舉行禮儀與會客時要在裘衣外再加穿裼衣,即罩衣,否則將被視為失禮與不敬。袍最初是裝填亂麻和舊絲棉的厚長衣,為貧困者穿用的衣服,漢代之后出現(xiàn)了絳紗袍、皂紗袍等,袍才成為朝禮服。
所以,先秦時期穿裘還是穿袍,是有顯著貧富差別的。秦漢之后,為了維持統(tǒng)治秩序,衣著等級制度日益完善。各級官吏與庶民在衣著服飾上,從式樣、用料到顏色、花紋,都有明顯的不同。如唐宋以后,龍袍與黃色就成為皇室的專用服色,“黃袍加身”已成為登上皇帝寶座的代用語,所以其他人絕不能僭用,否則將被視為“大逆不道”。其他官員,“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而平民百姓則禁止用大紅和鴉青色,以免與官服相混。
服飾等級在禮服和官服上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的禮服上繡有12種紋飾,即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雉類)、火、宗彝(祭祀的禮器)、藻(一種水草)、粉米(白米)、黼(斧形)、黻(兩弓相背形),通稱十二章紋。這些紋飾均有象征性含義。
據(jù)古人分析,日、月、星辰象征光臨照耀;山象征安靜鎮(zhèn)重;龍象征隨機應(yīng)變;華蟲象征有文章之德;火象征光明;宗彝象征忠孝;藻象征潔凈;粉米象征濟養(yǎng);黼象征決斷;黻象征君臣相濟,背惡向善。十二章紋由來已久,大約在周代已經(jīng)形成,但在秦以前只是服裝上的吉祥紋飾。直到東漢時期,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真正確立。從此以后直到清代,十二章紋一直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發(fā)布詔令,宣布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其具體規(guī)定: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官員之服用九章,“龍、山、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書·車服制》)。
明清時期,皇帝的朝服仍然采用十二章紋,而文武官員則改章服為補服。補服也叫作補褂,是在常服上另加徽識,稱為“補子”,綴于前胸和后背上,以金線和彩絲繡成,使人一望便知其官銜和品級。
官服一般是在履行公務(wù)和參加典禮時穿著,平時官吏亦可穿便服。官吏不論上級下級,如正式見面,一方穿官服另一方也應(yīng)穿官服接待。下級穿官服拜見上官,上官如不穿官服接見,便為失禮,下官甚至可以拒絕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