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詞給中國的大陸下一個定義,那么,莫過于“廣博”二字最為貼切。
山有高山峻嶺,水可波瀾萬千,在山水之間,又組建出千變萬化的氣候與風俗。而建筑于不同地,演化出全然不同的樣貌來。
-官式建筑-
官式建筑是相對于地方建筑而言的,是指以官方頒布的建筑規范為藍本,由官方主導營造的宮殿寺廟、衙署等建筑形式,如故宮。
-合院建筑-
京畿地區合院建筑規制都有嚴格的規定,建筑沿中軸對稱,常坐南朝北,等級分明,秩序井然。
最常見的是四合院,根據主人的地位及周邊環境情況,有兩進、三進和四進院。
-東北建筑-
東北地區因為獨特的地理和歷史環境,在區域內形成多種特殊的做法。有自本地形成的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建筑,也有自關內外傳來的偏官式建筑。
一是東北嚴寒地區的井干式民居,是居民對抗嚴寒氣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類型。
井干式民居因為木料長度有限,開間和開窗都較小,如黑龍江的雪鄉建筑。
二是東北地區的內部以萬字炕和暖閣為主要生活空間,稱為“口袋房”。
中間為堂屋,堂屋北側為暖閣,而臥室(即西屋、東屋)設于堂屋兩側,如沈陽故宮部分大殿。
-山陜建筑-
山陜建筑以磚木混合結構的大院和土坯、磚石拱券窯洞為主。且山西地區保留高古建筑較多,也延續了許多唐宋建筑帶來的建筑特征。
大院外墻為灰色清水磚墻,顏色古樸單一,布局嚴整而傳統,外觀高聳封閉,極具防御性。
但由于造型各異的宅門、脊飾、煙囪帽、風水樓與風水影壁,使得建筑沿街輪廓線豐滿舒展。
窯洞一般做法是用石頭或磚砌,上面覆蓋厚厚的夯土,規模大的可做成多間或上下多層,外部也可另建木構建筑形成院落。
窯洞只有洞口與外界直接接觸,所以內部氣溫變化不明顯,有著冬暖夏涼的優點,如山西皇城相府、山西呂梁李家山窯洞等。
且晉南部分地區琉璃燒造技藝大成,也不乏琉璃工藝下帶來的華美建筑構造。
-甘青建筑-
軍事堡寨,是甘青地區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
作為軍事堡寨,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以夯土墻封閉,如永泰古城。
而在河西走廊沿線,也分布有大型城市和廟宇,如張掖大佛寺,在關中建筑的基礎上更添西北蒼涼大氣。
-川北陜南建筑-
川北陜南的建筑為南北交融的風格,樸素莊重的屋脊灰塑、翼角起翹明顯,形式多樣的挑枋,如閬中漢桓侯祠,勉縣武侯祠武侯墓。
以穿斗構架為主,也有抬梁與穿斗混合式,青瓦、石墻或木骨白墻是其典型特征,如閬中古城,漢中東關等。
-黔貴建筑-
貴州建筑多干欄式,由于貴州民居多分布于山間與狹長谷地,很難大面積鋪展,所以城鎮體量都不算大,大多沿山麓爬升,如肇興侗寨,千戶苗寨等。
但也正是由于群山,豐富的木材資源可支持大量干欄式建筑修造。時至今日,黔東南的木材生產仍在貴州全省占據重要位置。
而侗族建筑中還有鼓樓、風雨橋、吊腳樓等標志建筑。鼓樓平面布局上有正方形、矩形、正八角形,以密檐塔式者居多且最具特色。
-川渝建筑-
川渝黔地區也多山地丘陵,而河川上也常見吊腳樓,多采用穿斗構架,表現出輕盈素雅的風格。屋頂多為出檐較大的懸山頂,墻面多用竹編夾泥墻和木板壁。
而川渝地區的建筑也多在正脊和檐角處遍布雕飾與角獸,當地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廟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見到許多石材構件以及這些構件上精美的石雕。
在坡度較陡的山地,民居還以吊腳樓形式來適應地形,吊腳樓下部懸空,依靠柱子承重,多分布于山間與河川。
-淮北山東建筑-
淮北建筑大都與京畿地區相仿,如山東曲阜孔府。
但在灰墻和黛瓦等細部構造上采用淡雅色彩,不同于北方厚重、嚴謹的特征,體現與江南民居建筑相似的輕巧與明快,如山東濟南古城、聊城古城、蓬萊閣等。
-中原建筑-
中原地區建筑博采各地建筑特征,上接京畿山西,下接鄂北淮北,西連關中,東接膠東,多采用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如少林寺,嵩陽書院。
中原地區,也不乏各地會館入駐,亭臺樓閣間,雜糅各地建筑之特質,可謂是博采百家了,如開封山陜甘會館。
中原地區也依然保留著許多漢唐高臺建筑遺風,現存大量高臺建筑都表明了中原地區歷朝疊加之風貌,以高大的夯土臺為基礎和核心,在夯土版筑的臺上層層建屋形成土木混合的結構體系,如開封龍亭,禹王臺等。
-內蒙古建筑-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民居,適合于游牧生活當中的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西藏建筑-
西藏在雪域高原,氣候寒泠、干燥、風沙大,門窗大都開向東南或修建與山坳內,以山體避風,如色達佛學院。
墻體采取下寬上小,逐步內收,在砌墻時放入一些木或鐵筋進行加固。
屋頂大部分為平頂,使用“阿嘎”(一種礦土),用阿嘎打制過的地面或屋頂與現代的水泥一樣結實光滑,如布達拉宮。
西藏地區還有一種特殊民居——碉樓,一般建在山頂或河邊,以毛石砌筑墻體,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堅實塊體。
建筑首層貯藏及飼養牲畜,二至三層為居室,設平臺及經堂,如桃坪羌寨等。
-新疆建筑-
新疆地區創造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民居,以適應本民族生活習俗。
民居多為阿以旺式,“阿以旺”是維吾爾語“明亮處所”的意思,“阿以”有月亮的意思,還有內天井、廊下等含義。
民居圍繞著阿以旺空間布置居室、客房、廚房、庫房和其他用房等。阿以旺是周圍房間的交通聯系樞紐,也是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空間,有待客、納涼休息、宴請的功能。
喀什民居為米瑪哈那式,即以客房“米瑪哈那”為主體,前室“代立茲”和廚房、餐廳兼冬臥房“阿西哈那”組成,呈一明兩暗的形式,并布置內向小庭院。
-云南建筑-
云南地區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使其民居形式豐富多彩。
傣族竹樓是干欄式民居的典型形式,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竹木編制的墻壁,圍合形成居住空間,下層架空,用來圈養畜禽或堆放雜物。
井干木屋是藏族、怒族用圓木或木厚板堆疊而成。
“一顆印”民居由于其平面方正,外形及體塊近似正方體,形狀像方印章,故稱“一顆印”,其實接近少數民族地區的四合院,也多見于古城與村鎮中。
-嶺南建筑-
嶺南地區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民居特色,表現出精巧通透的特點。
嶺南民居會對重點部位進行處理。整體用灰色,屋脊、檐下、墻頭、梁架等重點部位卻裝飾精美、用色鮮艷。
通透是嶺南民居對于濕熱天氣的適應。建筑單體組合前低后高,有利于讓風進入室內,室內用靈活拆裝的門扇等進行通風透氣,從而防潮防蟲以延長建筑的壽命,也使室內適宜居住。
山墻形式為鑊耳墻,呈鍋耳形,講究對稱,象征了古代官帽,是古代世家追求官宦顯赫的象征,如順德西山廟,佛崗上岳古村等。
還有西方建筑藝術并與本土建筑藝術融合的產物,如開平碉樓。
-江南建筑-
江南地區大致可歸納為蘇南與浙北及其輻射地區。
這一地區中,大型建筑縱向有若干進,橫向平行有二或三條軸線,中軸線上排列門廳、轎廳、門樓、大廳、正房;兩側軸線排列花廳、書房、小花園、戲臺、園林等。
建筑群內常有私家園林,供人們游憩或觀賞。
江南地區多利用河畔而建,有各式各樣的水埠頭,與建筑一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水空間,給人建筑是貼著水面生長的感覺,如紹興,周莊等。
-徽派建筑-
徽州民居多為二層樓房帶天井式院落,粉墻黛瓦,石雕磚雕精致。
徽州人聚族而居,圍繞祖宅或祠堂建造村落,如婺源古村等。
-贛派建筑-
建筑以穿斗式為主,祠堂官廳等大型建筑,多采用抬梁式,部分地區使用插梁式。
內為木結構承重,外墻用青磚圍閉,樸實素雅,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如渼陂村建筑。
-湘鄂建筑-
湘鄂建筑為多風格雜糅,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空間,依山就勢筑臺、臺上建造樓閣,或也有借山麓地勢造就建筑群,如岳麓書院,晴川閣等。
建筑風格古樸莊嚴,飛檐翹角,氣勢非凡,如長春觀建筑群。
風格各異,有不少土家族建筑,如湖北恩施土司城等。
-閩北浙南建筑-
閩北浙南建筑融匯浙、贛、皖、閩多種風格,肅穆質樸,多為長屋、大屋。
兩省交界地處山區,林木茂密,一座座廊橋跨越山河,作為交通要道,如浙江溫州泰順廊橋等。
-閩南建筑-
閩南地區受海內外多種文化交流,建筑形式多樣化,有土樓、古厝和番仔樓。
土樓是北方漢人移民定居并營建出土樓這種類型的民居。
土樓推崇圓形或橢圓形平面,部分地區也分布有方形和多邊形,不過他們都為中央建祠堂,樓內的房間沒有大小和尊卑區分,所有單元式房間都向心而居。
出于防衛需求,土樓的土筑外墻高大厚實,墻厚達1-1.5m。在外環樓層上方開箭窗,呈梯形,外小內大。
古厝是福建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稱謂。
古厝常見用紅磚紅瓦、白色石基建造,中間凹陷兩端微翹的燕尾脊,石雕木雕裝飾精美。
地大物博,不勝枚舉,中國的地貌,本就是“十里不同天”,光是簡單概括,都已經衍生出這樣長的篇幅。
但是,當我們現在再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觸目所及的卻大多是熟悉的風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所謂千城一面的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