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街頭,你眼中的城市是怎樣的色彩?玻璃幕墻映出的現(xiàn)代藍,林立高樓的混凝灰,還是清水磚墻的古典紅?建筑立面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的印象與感受,也代表著城市氣質與調性。
飽經歲月浸染的歷史建筑是城市中一處溫厚又敦樸的存在。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外立面修繕是關鍵一環(huán),本文將聚焦清水墻修繕工藝,以一線工匠的豐富經驗、真實生動的修繕案例,走近傳統(tǒng)工藝,觸摸城市肌理,追尋歷史足跡。
清水墻是指在磚墻外墻面砌成后不抹灰、不貼面,只需勾縫即為成品,能表現(xiàn)出砌體本身質感的墻體。材料樸實無華,但其因對工藝技法的嚴謹與講究,被認為是砌墻的最高境界,傲立于建筑裝飾中的頂端。
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磚的出現(xiàn)時間較早,有“秦磚漢瓦”的講法,因燒制工藝、使用性能等原因,我國古代建筑大多是用青磚砌筑而成。
而到了近代,受通商開埠的影響,歐洲式紅磚在一些城市出現(xiàn),青磚可與紅磚并用,磚的砌筑及排列方式也變得多樣化,不少西式裝飾手法被運用在建筑立面上,讓建筑整體具有更為華麗、莊嚴的觀感。
對于老建筑的修繕離不開“歷史“二字,建筑本身兼具歷史、科學、藝術等多重價值,對其的保護修繕亦需尊重歷史原真性,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修補范圍與修復方法,以原件原樣修復為原則進行修繕。為保存建筑歷史原樣,在修繕中應盡量恢復其原材、原色、原態(tài)、原物的歷史原貌,從而在對原有建筑予以保護的基礎上,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清水墻對砌磚的工藝要求較高,對磚塊的長度、寬度、厚度及磚面都有所規(guī)定,同時需做到灰漿飽滿、磚縫規(guī)范美觀,因此清水墻的修復考驗著工匠的本領與耐心。
工藝步驟
檢查磚面→墻面清洗→鑿除損壞
對清水墻而言,比較常見的是墻面風化和后期施工覆蓋等問題。在修繕時,首先要對整體墻面進行沖洗,如果遇到表面地各種添加物如涂料、外層粉刷,需在不破壞磚塊的前提下進行處理,小心地用人工進行逐一鑿除打掉后加的水泥粉刷,或者使用旋流沖洗剝離(物理法施工)和化學脫漆劑涂刷進行人工刮除并對磚縫進行清理,以還原清水墻的本來面目。
修補墻面
由于風化作用,墻體表面會有破損,此時需對其進行修補,一般使用與原磚相同或相近的磚塊材料,如果現(xiàn)有顏色與原有顏色存在偏差,需使用平色劑進行處理,與原來的清水磚面的樣貌做到跳色處理、自然分色。在一些修繕項目中,還需對立面上的磚雕進行恢復。
多層次拼色做舊處理
畫縫→拌勻縫制→勾縫
對磚縫的處理是清水墻修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清水墻的修復過程中,需先開縫,再畫縫,最后勾縫,勾縫是較為關鍵的工序。
清水墻的常見縫制有四種:斜縫、凹縫、平縫和凸縫(元寶縫)。
清水墻常見的四種縫制
其中,元寶縫的勾畫難度最大,每一道縫的弧度都需做到盡量一致,這對工匠手部的靈活性和技藝的熟練程度是一大考驗,同時勾縫劑的顏色也要與原墻體磚縫保持一致,填充也需飽滿、均勻。
Step1:開縫
Step2:畫縫
Step3:勾縫
噴憎水劑
在完成勾縫后,還需對墻面噴灑憎水劑,它具有抗酸堿、耐老化、防碳化、防霉等作用,保護墻面,起到防水效果。
一棟老建筑就像一部歷史典籍,隨著歲月變遷,紙張逐漸泛黃,字跡日漸模糊,但厚度與肌理尚存可感。修繕則像是與它展開一次親密對話,通過傳統(tǒng)工藝技法辨識它的語法,研習它的修辭,領悟它的意旨,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向世人譯介建筑之美,展現(xiàn)其歷史滄桑感與文化可讀性,讓街頭巷尾多一次駐足之思與會心之笑,共同筑起有底蘊、有品質、有溫情的城市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