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采茶忙,杭州的三月天也是品茶的好時節,這個時節采摘下來的茶葉被稱為“明前茶”,芽葉細嫩,色翠香幽。
古有俗語,“明前茶,貴如金”,對于愛茶人來說,品一杯清明節前采制的春茶當是春日里賞心樂事一樁了。
茶葉被譽為東方的神奇樹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通過人工種植茶樹來實現利用的國家。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茶的古名,保護人類的健康原來從咀嚼茶樹的鮮葉就開始了。目前關于飲茶最早的記載來自于西漢王褒所寫的《僮約》:“膾魚炮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從這份勞動合同中我們發現,煮茶迎客、產地買茶在當時都已經是人們的生活常態。到了唐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論《茶經》問世,作者陸羽因此也被喻為“茶圣”,茶作為中國的國飲開始行銷世界。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茶葉真正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則是在宋朝。宋代既有考究的宮廷茶文化,又有樸素的市井茶百態,還有修行人士的寺廟茶。
閑趣品茗的生活貫穿于各階層日常生活之中。北宋都城汴京,茶肆四處林立、茶客絡繹不絕,文人雅士點茶斗茗、販夫走卒談笑其間,宋徽宗甚至還親筆撰寫茶學著作《大觀茶論》。南宋定都臨安,南方作為最重要的茶產區,茶產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除了國家專營,通過固定市場實施大規模交易,還新生了一種稱為“茶司”的流動茶攤。百姓用茶擔子挑著兩只錫爐,備齊杯筷、調羹、瓢托、茶盅、茶托和茶碗,游走在大街小巷。物美價廉的茶水買賣為更多的宋人提供了生計。
宋朝還是中國出口茶葉的高峰時期。我國內地有茶缺馬,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又多馬而無茶,故從唐代開始我國歷史上的邊茶貿易就以“茶馬互市”的交易方式形成了。
宋神宗熙寧七年,朝廷在成都、甘肅天水分別設立茶司和馬司,專掌以茶易馬的事務。隨著宋代將茶葉貿易下沉到普羅大眾,愿意從事茶葉外貿的人群迅速擴張。南宋時,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形容說:“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里來”,描寫的就是熙寧建立茶、馬司以后300年間頻繁的茶葉貿易往來盛況。時至今日的西南地區,我們仍能發現當年沿用至今的“茶馬古道”。
不過南宋時期,由于陸上通道被遼、西夏、金阻斷,海上茶葉貿易發展愈加繁榮,商人們將茶葉、瓷器等商品通過海船運往東南亞,行銷世界,也有力地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茶葉從藥用材料演化為貿易支柱,從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普及為大眾的生活日常,甚至成為宋代閑時四般雅事的生活美學流傳至今,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茶”成為更具廣泛影響力的“世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