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一部小眾紀錄片上線。
將一個輝煌而神秘的清代御用建筑師家族,拉回到人們的視野。
清代皇家建筑設計機構叫“樣式房”,樣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樣式雷”則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
大概是因為太小眾,看過的人并不多,然而留下的評價卻無一不是好評:
@胡呼呼:伴隨著國運的起伏,實現了一個匠人家族的建筑史詩。
@七公愛吃雞:紅墻綠瓦的精湛、一園一景的精美絕倫是一代又一代建筑者的持續鉆研與創新所造就的,而單個家族對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守望,亦塑造了研究中國古建的根基——樣式雷圖檔。
“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
在全世界,找不到這樣一個家族,前后延續200多年,一直從事最高級建筑的設計。
從巍峨的紫禁城到美如仙境的頤和園,從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到肅穆的清東陵西陵,到承德的避暑山莊及外八廟......
一個家族,八代人。憑借對一門手藝、一項技術和一種文化的誠心守望,創造中國1/5的世界文化遺產,書寫了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最美、最輝煌的一頁。
01
1683年,康熙帝重修三大殿,全國尋覓巧匠。
當時遠在南京,已經64歲的匠人雷發達聽到這個消息后,和絕大多數匠人一樣,決定北上,去尋求一個機會,在更廣闊的天地一展身手。
憑借精湛的木工技藝,雷發達在參加故宮三大殿營建時,得到皇家賞賜,并獲封官職。
從個人角度上看,雷發達的這次北上,如愿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追求;而我們站在歷史長河的這頭往回看去,他在64歲那年做的決定,也拉開了這個家族輝煌的序幕。
當時跟著雷發達一起北上的,還有長子雷金玉。
雖然自己只是個手藝人,但雷發達卻非常注重兒子的學習,而雷金玉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他也是樣式雷家族唯一曾進入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人。
畢業后的雷金玉,順利考取了一個低階官職,但當時朝廷官職已滿,從考取到授予實官,中間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
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雷金玉開始跟著父親成為一名木工匠人。
而雷金玉很快等到了屬于他的機會。
太和殿修繕竣工之日,康熙親臨上梁典禮,脊檁怎么也合不上榫,工部官員嚇得滿頭大汗。
當時只是一個普通工匠的雷金玉見狀持斧而上,沉著冷靜,啪啪幾下,轟隆一聲,大梁穩落到位。
康熙大喜,賞七品官,任職內務府欽工處掌案。
太和殿
成為欽工處掌案后,雷金玉的才華便有了用武之地。
雷金玉膽力超群,破了百年規矩,將宋以來沿用的“斗拱”改進為“斗口”。這技藝,至今無人撼動。
康熙、雍正,兩代帝王賞識。
暢春園,圓明園,數千工匠嘆服。
圓明園平地造園,挖土成山,注水成湖。
水繞三園處處景,山水連接座座橋。
樓閣、亭臺、水橋……憑空造景,熠熠生輝,被稱作“萬園之園”。
修建圓明園時,雷金玉作為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圓明園工程從設計圖紙、燙樣到營造,是功不可沒的,他是雷氏家族第一位執掌這一職位的人。
可以說:“樣式房一業,終清之事,最有聲于匠家亦自金玉始”。
雷金玉一生歷康熙、雍正兩任帝王賞識。
雷金玉病逝后,雍正賞其黃金百兩,派專人護靈回鄉,歸葬原籍。
享此禮遇的匠人,世無二者。
02
雷金玉病逝后,雷家失去樣式房掌案職位,幾個兒子都沒有繼承父親的手藝,而是選擇了別的道路,于是族人均選擇回遷原籍,只有一個人拒絕回去:
——雷金玉的六夫人張氏。
這位年輕的女子,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雷聲澂,選擇了繼續留在京城。
回到原籍的族人,瓜分了兩代雷家人在京城掙得的家產。
在雷氏家族,那段極其動蕩悲傷的日子,所有人都遺忘了雷金玉最后一任年輕的妻子,也忘記了曾經輝煌的技藝。
唯有張氏,不顧禮教束縛,懷抱幼子在工部泣訴,終于為雷聲澂爭取到了成年后,如果技藝精湛,可以進入樣式房的資格。
沒人知道這個年輕喪偶的姑娘,帶著孩子獨自在京城討生活吃了多少苦。
但倘若不是她,雷金玉和樣式雷大概便和大多數曾經身懷絕技的匠人一樣,如煙花般絢麗綻放,然后就悄然沉沒在歲月的河底。
成年后,雷聲澂進入了樣式房,但因為缺乏行家教導,全靠自學偷學,雖刻苦卻仍然技藝平平,并沒有太大的建樹。
然而他卻繼承了父輩對于工匠技藝的那一份匠心和熱愛,并將這份匠心傳承給了自己的孩子。
在他的教導下,三個兒子,雷家瑋、雷家璽、雷家瑞,都成為了一代巨匠。其中又以雷家璽最為出色。
萬壽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莊……都是他的手筆,頤和園更是震古爍今,成為雷家鼎峰之作。
頤和園
當時,園中心塔風水不和,拆后須建一座建筑。
雷家璽聯合兩位兄弟,苦思冥想,依照黃鶴樓,造了一座八方閣子。
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如翼展開,造眾星拱月之勢,這就是艷絕天下的佛香閣。
大到萬畝宮殿,小到雕梁窗繪,雷家璽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自雷家璽主持昌陵工程開始,直至清末,各代帝王、后妃及親王、公主陵墓的設計工作,都由雷氏家族執掌。
因為高超技藝,雷家璽也被任命為圓明園樣式房新一任掌案,這也是自雷金玉之后,雷氏家族中第二位掌管圓明園樣式房的人。
陵墓琉璃影壁尺寸畫樣
03
雷家璽將樣式雷的輝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去世前,他卻沒有將樣式房掌案交給從小跟著他在圓明園樣式房學習傳世技藝的三子雷景修。
這位工匠大師深知年輕的兒子經驗尚淺,不足以擔任掌案之責。
當時家族里其他人對于雷家璽這個決定多少有些吃驚,然而雷景修深知父親用意,兢兢業業盡心竭力,深通營造技藝,臥薪嘗膽24載,最終爭回掌案,令人心服口服。
然而和父輩不同,雷景修擔任掌案時,清王朝已漸起波瀾。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焚毀西郊的三山五園,樣式房工作停止,雷景修雖身懷絕技,卻少用武之地,只參與了清西陵、慕東陵、圓明園等工程。
但與此同時,他卻花了多年時間收集整理家族圖檔,足足裝滿了三間房屋。
這些資料,成為后世研究中國建筑最生動、最珍貴的歷史級資料。
而樣式雷圖檔之所以流傳至今日,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的努力。
樣式雷圖檔高達兩萬多張,大到整體施工,小的每個尺寸,類型眾多,記載詳實,堪稱中國古建筑的“百科全書”。
圓明園鳥瞰
此外,樣式雷發明“現場活計圖”,生動還原修筑過程。
如天津大學建筑系教授王其亨所說:
“如果沒有樣式雷圖檔,沒人知道中國人怎么做設計,我們在全世界的建筑設計領域里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它向世界揭示了中國建筑設計的理念,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span>
2007年,樣式雷建筑圖檔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成為我國第五個世界記憶遺產項目。
雷家最厲害絕活,則是燙樣。
完成設計方案后,按1/100或1/200比例制作模型,供皇帝審定。
紙板、秫秸、木頭做材料,剪子、毛筆、蠟版、烙鐵熨燙成型。
不僅直觀展示,更是施工參照。
打開燙樣屋頂,內部結構,尺寸標注,一一可見,甚至連一個小小燭臺的紋樣都給詳細地畫了出來,精細到令人發指:
并且燙陽里面的每個零部件都可以打開,以研究房屋結構,
如此精細的模型,今人都很難復制。
技藝之絕,已叫人望其項背,更加讓人感佩的,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氣魄。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占據圓明園。
大肆劫掠后,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
而在一片戰火中,雷景修帶著兒子和樣式房的工友,冒著極大的危險,在暮色的掩藏下,把圓明園樣式房里的圖紙和燙樣一點一點轉移了出來。
以命保全那些珍貴的資料,為中國建筑史做出巨大貢獻。
也讓后世我們的目光,得以穿過重重煙霧,和一個多世紀的時光,依稀窺見圓明園曾經的模樣。
而為保護祖先心血,雷景修女婿奮起反抗,被侵略強盜亂刀刺死。
全家老幼14口,自焚殉園!
04
1866年,雷景修病逝。
其三子雷思起繼承了父親的手藝,執掌樣式房。
其一生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以及光緒四帝,主持修建了定陵、定東陵、惠陵和西苑(即今天的中南海),及許多貴族的府邸、園林和陵寢。
漫漫一生,官至五品。
慈禧獨攬大權后,奉命修建陵寢。
為讓慈禧滿意,雷思起耗盡心血,積勞成疾。
重修圓明園,他又晝夜趕工。
當時國勢衰頹,工程最終流產,心力交瘁中,雷思起駕鶴西去。
幸有第七代傳人雷廷昌,父親去世后,他接過了樣式房掌班的重任。正值慈禧大權在握,大興土木,樣式房此時生意興盛,雷廷昌重建天壇祈年殿、太和門,續寫家族神話,獲賜二品,雷家榮耀達到巔峰。
這也成為了樣式雷家族最后的巔峰和輝煌。
雷廷昌之子雷獻彩,20歲不到重修圓明園。
攝政王府、北京正陽門……都由他主持修建。
這個家族通過一磚一瓦的累疊,和大清皇室建立了難以割裂的聯系。
然而當時已經是王朝末路。
隨著辛亥革命,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為皇家供職的樣式房也不復存在,而樣式雷的傳奇也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視線。
雷獻彩先后兩娶,皆無子嗣,終于在失業和無后的悲哀中,默默告別人世。
建造萬千華殿的群匠,延續了八代的樣式雷。
就此終結……
煙雨一來,星辰也變暗了,這世上的光鮮,哪敵得過歲月?
隨著時間的跌宕,樣式雷墜入歷史塵土。
從平凡到輝煌,幾經磨礪,歸于黯淡。這個家族在歷史的橫軸上,畫出何等動人的曲線,又被時間匆匆帶走。
一個王朝,一群群面孔,都隨風而去,成市井談資。
唯有龐大的古建身軀,久久屹立在大地上。待風吹過宮墻燈穗,金磚碧瓦發出陣陣耳語。
一人的神跡,可以說是上天恩賜。
一個家族的神話,卻離不開幾代人的苦心經營。
樣式雷用家族命運,勾勒出難以抵達的高度。
薪火相傳,造藝于世,
國危家難,矢志不渝。
所謂匠心,在于技藝,更在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