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興寧市永和鎮華嶺村的田野間,屹立著一座氣勢宏偉、頗為壯觀的圍龍屋,叫陳太成,建成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這寬闊的古屋,走出來的人才無數,著名的木刻版畫藝術家陳鐵耕便是出自此屋。
陳太成屋,坐東北向西南,為三堂四橫二圍圍龍屋,建筑占地面積4495.7平方米。據陳氏族譜記載,陳太成屋始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系陳氏十六世祖世堅興建,歷時18年方才建成。
陳太成屋氣勢宏偉、頗有氣派,有9個廳、112間房、19個天井,布局合理,采光優良。上中下廳共有8條圓柱、10條方柱,棟梁雕花,精美大氣。大門上方有一塊石刻有“恩榮”二字,據說是皇恩所賜;下花廳有景德鎮產的瓷窗棱,為整間圍龍屋增添了幾分高雅。與其他圍龍屋較為不同的是,陳太成屋第一層圍龍是二層“走馬樓”,這在興寧數千座圍龍屋中都屬少見。陳太成屋整體建筑為三合石灰土夯墻,木、瓦結構硬山頂,為興寧典型的客家民居。
版畫家陳鐵耕曾兩次回到陳太成屋,留下了無數令人稱贊的故事。
1932年,日本侵略軍開始進攻淞滬,炮聲震天,硝煙彌漫,“一八藝術研究所”毀于戰火,陳鐵耕第一次回到家鄉。在家鄉看到孩子們求學心切,便萌生起辦學的念頭,陳鐵耕左右奔忙,多方聯系,終于在家鄉牽頭建起了文宇學校,供附近孩子讀書。
此次回鄉期間,陳鐵耕還向羅清楨熱情介紹了“木刻講習會”的情況,使羅清楨受到啟迪和感染。在陳鐵耕的幫助下,羅清楨決心走魯迅指引的道路,以木刻藝術為武器作斗爭,又一位偉大的版畫家從此成長起來。
1965年9月,陳鐵耕滿懷悲憤的心情,回到故鄉的圍龍屋。在文藝整風中,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劃為現代修正主義分子及政治上的反動分子,被開除出隊,遣送回鄉。回到家鄉后,盡管政治上遭到壓制,但他依然胸懷坦蕩,生活樸素,保留著八路軍、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直至1979年3月,經廣東省委宣傳部批準,撤銷了原來的錯誤決定,恢復了陳鐵耕的名譽。
2009年8月,陳太成屋被興寧市人民政府評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