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中造,把木放在土上”是漢代高層建筑的總體特征。這是由漢代高層建筑的建造技術決定的。中國古代建筑所用的材料大多是泥土和木頭的混合物,漢代的高臺建筑也是如此。夯土堆的混合建筑形式,土坯或磚墻、木結構成為漢代高層建筑的典型特征。并在施工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這一技術。
1.基礎設施建設的“加法”:以質量和規劃實現“高”
“高臺基”的建造是漢代高臺建筑建造的第一階段。也是確定臺基上木構建筑規模和形制的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最初建設“高臺基地”的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建筑的大致輪廓。為此,漢代的臺基建設可謂“疲于奔命”。從最初的夯土臺基施工到整個建筑的各個施工環節的完成,無不彰顯著充滿智慧的創造精神。
漢代重視地基的建設,最初的夯土臺基決定了整體建筑的高度和氣勢。在選定高臺建筑的地點后,按照規劃的高臺建筑整體造型,在地面向下挖一個深約1-2米的坑。然后在坑上填土夯實,形成夯土臺基。李杰在《營造工法》中對夯土建筑技術的描述是:建設系統的基礎每平方一尺,用土兩盤三色堇,夾層用碎磚石也兩盤三色堇,每布土厚五寸,先打六杵,時間打了四杵,時間打了兩杵。漢代夯土臺基一般高出地面5—6米,為一些大型塔式宮殿建筑。高度可達11-12米左右。
漢代高臺基座不僅增加了建筑的整體高度,而且具有實用功能。這關系到建筑物的正常居住使用。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夯土臺基上,按照原建筑設計,所需的房間和墻壁應逐層開挖。并對地下柱窩和排水排污管道設施進行開挖。另外,對于夯土臺基的缺點,需要用土坯進行修補。或在表面用磚加固和裝飾。這樣,高臺建筑才有了堅實穩定的“高度”。
2.夯壁壁柱施工中的“減法”:高層建筑的“骨架”施工
漢代高臺建筑的墻體和壁柱都是在整個夯土臺基上做“減法”而成。夯土臺基是高臺建筑的主體,建筑的房墻從夯土臺基的表面自上而下挖出,然后在挖出的夯土墻上設置壁柱。漢代高臺建筑的壁柱橫截面為方形,從三面嵌入夯土墻中。
夯土臺基是漢代高層建筑的主要承重結構。可以保證整體建筑的穩定性。用“減法”搭建起高樓的墻體和壁柱,猶如高樓的“骨架”。有效地促進了夯土建筑的完美融合,夯土平臺上的附屬建筑和木構件建筑,使其形成穩定的整體建筑結構。
3.木架的“宮殿”:大下小上的“向內”
夯土墻上的壁柱安放好后,就可以開始夯土平臺周圍木構架體系的施工,也是建筑中房屋部分木構架體系施工的核心。夯土層上房屋木構架體系的梁、柱應與夯土旁的壁柱相結合。墻體形成穩定的木構架,增強了高層建筑的整體性。
木構架是漢代高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臺基座上建筑的核心。從梁、柱、門窗到屋頂,木質結構盡顯其獨舞的優勢。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相應地,榫卯、斗拱等木構件承托結構也被廣泛而靈活地運用于此。這一時期,高臺建筑逐漸使用鐵釘、銅建筑構件等金屬構件。
高層木構件承托結構,使漢代高層建筑在夯土臺基上成為一座“木構宮殿”,呈現出“下面大上面小”的整體形態特征。同時,不斷“向內”的高層建筑模式推動了漢代多層建筑的盛行。
4.高亭多層建筑
漢代不僅有氣勢恢宏、規模宏大的單層木構建筑,也有大量規模較大、相對較小的多層木結構建筑。在漢代墓葬中,較為常見的陶制建筑,即所謂的陶制“水榭”。最能展現漢代這種高臺建筑的建筑藝術。在漢代,這些閣樓大多是單開間的房子,四只腳站在“池”中。或支撐在地面上,亭臺樓閣巍然屹立,獨具魅力。
與漢代其他大型高層建筑類似,減少了漢代“閣樓”“水閣”木構架建筑對夯土的依賴,在建筑物的壁柱頭上有連續的垂直框架,內外柱之間的橫框和豎框形成縱橫連接的框架,并初步形成外槽空間。但漢代的“閣樓”、“水榭”還沒有完全脫離夯土臺基。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框架體系,仍屬于高層建筑的范疇。
5.完美的建筑裝飾
漢代高層建筑整體追求氣勢的雄偉,對細部裝飾的完美也有要求。根據已知的考古發掘資料,漢代建筑的地面處理主要有三種方式:夯筑、方磚和油漆地板。在漢長安城的未央宮里,考古人員發現,地板上的方磚上雕刻著回紋、小方紋等幾何圖案。在桂工一號基地遺址內,在長安城2號樓,甚至還發現了原來的草泥地,應該就是所謂的“土蒙朱紅”的地面。
屋頂裝飾與地面處理一樣,是漢代高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建筑中花紋豐富、造型獨特的陶瓦,往往成為高層建筑的重要裝飾藝術除了它們的實際功能之外。如蓮紋瓦當、鳳紋瓦當、夔龍紋瓦當等瓦當類型。都是漢代考古遺址中常用的高臺建筑瓦當樣式。此外,一些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也將用于漢代高臺建筑的裝飾。